本報北京5月16日電(記者杜羽)在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冊府千華——西域文獻保護成果展”日前在國家圖書館開幕。展覽系統梳理展示了國家圖書館在西域文獻征集入藏、修復保護、整理研究等方面的成果。目前,國家圖書館已修復200余件館藏珍貴西域文獻,為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文獻支撐。
21世紀以來,新疆和田等地陸續發現多宗古代文獻,引起學界關注。著名古文字學家季羨林曾親筆寫下呼吁書,肯定這批文獻的學術價值,強調“無論如何不要讓外國人弄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榮新江、外語學院教授段晴隨后聯名致函國家圖書館,詳細闡述這批文獻的價值和意義,希望國家圖書館能為國家留住這批珍貴文獻。
從2005年開始,國家圖書館先后六次征集入藏700余件西域文獻,其中紙質、絹質殘片370余件,此外還有木簡、函牘、樺樹皮文書等。這些文獻書寫年代從公元4至10世紀,涉及漢文、梵文、佉盧文、于闐文、龜茲文、突厥文、猶太波斯文、藏文等多個文種,涵蓋政府文書、私人信札、契約、典籍、佛經等,是絲綢之路、中國對外關系史等領域研究的珍貴史料,與敦煌遺書、吐魯番文書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紙質、絹質西域文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如表面污跡、焦脆、煙熏痕跡、糟朽、絮化、褶皺、卷曲、蟲蛀、雙層粘連等,有的病害還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亟待修復保護。作為具有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的單位,國家圖書館與西域文獻研究專家、古籍修復專家共同研究制定了修復方案,在實施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呈現出遺留在文獻中的歷史信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介紹,該館已修復完成201件紙質殘片、1件絲織品殘片,其余文獻將隨著研究的推進陸續進行修復。作者:本報記者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