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6月2日電 (記者 馮志軍)歷時近3年之久,敦煌研究院所藏的383卷(片)敦煌文獻信息數據及圖片完成聯網登記。這些古籍文獻按要求登記了索書號、題名卷數、著者、版本、冊數、存缺卷數,部分選登了分類號、版式、裝幀形式、叢書子目、書影、破損狀況等內容。
敦煌研究院2日發布消息披露,自2012年7月開始,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全面展開以來,敦煌研究院下屬的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按照《全國古籍普查登記手冊》要求,通過互聯網開展古籍普查登記。目前,該院已階段性完成這項工作。
敦煌文獻,又稱敦煌遺書,是對1900年發現于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中的一批書籍的總稱,總數約5萬卷,其中佛經約占九成,最早的為前秦苻堅元年(359年),最晚為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
作為甘肅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敦煌研究院藏有5至13世紀的古寫本及刻本敦煌文獻。這批文獻來自土地廟出土、回購、捐贈以及莫高窟北區考古發掘。藏品中佛經寫本較多,其中不乏珍本和孤本。
據了解,全國古籍普查登記主要任務是通過每部古籍的身份證——“古籍普查登記編號”和相關信息,建立國家古籍登記制度,加強對古籍的管理、保護和利用。其范圍涵蓋中國境內各收藏機構或個人所藏,1912年以前并具有文物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