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身首異處一個世紀,今天器身、器蓋終于合一,完罍回湘了。”2014年6月28日晚,當薄紗撩起,有著雄偉造型、絕美紋飾的青銅罍呈現在眾人眼前時,其精湛的工藝震撼了現場所有人。在全場矚目下,器蓋穩穩當當、嚴絲合縫蓋上皿方罍器身。
皿天全方罍,全稱“青銅饕餮紋方罍”。1922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據說,自皿天全方罍出土后,其發現者起初并不知道這是一件寶物,被用來放在家中盛物。然而,挖出一個有著精美紋飾的大銅罐,畢竟不是件平常事,鄉親們將這件事越傳越遠。最后,傳到了一個湖北籍的石姓古玩商人耳中。
他來到器主的家中,想要收購方罍。經過一番論價,雙方講定以四百銀圓成交。見來人竟愿出此高價,器主又心生疑竇,生怕賣低了價錢,故一邊巧言穩住石姓古玩商人,一邊密囑其子持器蓋到附近一所學校,找有學問的人問個底里。哪知學校的校長見此器蓋非比尋常,知是寶物,當下愿出八百銀圓。器主之子大喜過望,狂奔而返,一路呼號。其聲被石姓古玩商人聽到,知不妙,遂不顧器蓋,丟下四百銀圓,抱器身而去。
皿天全方罍從此身首異處。新中國成立后,皿天全方罍器蓋依法收歸國有,1952年由湖南省文管會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此后,器蓋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館的珍貴藏品之一。而器身幾經輾轉,流落海外近一個世紀。
佳士得資料顯示,早在1928年,這件方罍就見諸一名法國學者的著作。根據其記載,此方罍曾輾轉流傳于包爾祿、姚叔來、盧芹齋、淺野梅吉等二十世紀早期知名古董商之手。冷戰時期,皿天全方罍器身一度脫離了人們的視線。1992年,上海博物館原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出訪日本時,在友人家中偶然見到了久違的皿天全方罍器身。2001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皿天全方罍器身被一位法國買家以924.6萬美元高價買下。
2014年3月,皿方罍再度出現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獲知消息后,湖南省博物館籌集資金2000萬美元,擬參與競拍。由于消息的走漏,不少藏家擔心2000萬美元不能順利地將它買回來。湖南收藏家團體得知此事,希望最后通過洽購的方式將皿天全方罍“帶回家”,與罍蓋真正合二為一。紐約時間3月19日下午,湖南收藏家團體與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一行正式向紐約佳士得提出聯合洽購皿方罍一事。
經過反復洽談磋商,佳士得與藏家達成共識,并與湖南省博物館簽訂了洽購合約,但具體的洽購價格雙方約定將嚴格保密,至此流落海外百年的皿方罍終于迎來了回家的日子。6月21日上午10時20分許,皿方罍器身抵達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并于當天下午順利通關,入藏湖南省博物館倉庫。
身首合一的皿方罍成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蓋呈廡殿頂形,形狀與蓋式相同。罍身作長方口,直頸,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紋為底,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均裝飾突起的長條鉤戟形扉棱。器蓋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銘文;器身則為“皿父乍尊彝”五字銘文,是目前所見商周方罍中最大的一件,堪稱“方罍之王”。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在青銅器中,以青銅罍最為珍稀尊貴。青銅罍誕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絕跡于戰國時期。由于青銅罍流行時間短,數量少,尤其是方體罍更是十分稀少,歷經3000多年能保留下來的,已十分罕見。專家認為,在這些罕見的青銅罍中,皿天全方罍無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銘文、色彩都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冠之以“方罍之王”一點也不夸張。
(本報記者 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