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維護傳統最好的辦法就是允許各種觀念存在
2015/7/17 15:43: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前不久,喜劇演員賈玲在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的小品節目《木蘭從軍》中,扮演了一個胖版花木蘭,身穿古裝,嘴啃燒雞走上舞臺。節目播出后,立即引起眾多網友和觀眾不滿。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甚至刊發公開信,要求欄目組以及主創人員向社會公開道歉。
賈玲不是第一次惡搞經典形象了,之前她還扮演過小龍女和白娘子兩位“女神”,不過估計因為小龍女的創作者還健在,別人不好越俎代庖,而白娘子壓根非我族類,所以惡搞了也就惡搞了。而這一次,賈玲撞到鐵板上了。
我也不大喜歡賈玲的惡搞,因為既沒有什么意義,也沒有什么意思。惡搞經典,或者更文藝的叫法是解構經典,是一次破而后立的過程,破壞掉一個形象,然后再建立起新的形象。這個過程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有意思。比如說周星馳的《大話西游》,他賦予了至尊寶(孫悟空)市儈的性格,并把唐僧塑造成一個話癆。和經典形象相比,這種解構很有趣,但要是僅此而已,《大話西游》還成不了經典。周星馳給了孫悟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又給了唐僧一個絕不念緊箍咒的胸懷,這才是讓影迷又哭又笑的地方,周星馳賦予了經典形象符合現代觀念的意義。
而賈玲惡搞花木蘭,胖啊,吃雞腿啊,這些其實都沒什么,關鍵問題是她改變了花木蘭從軍的目的。這種改編抽掉了花木蘭這個形象的意義,使之庸俗化了。類似的例子還有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他把換子悲劇給解讀成了一場誤會。在他看來這種解讀更符合人性,然而《趙氏孤兒》的悲劇力量恰恰在于這不符合人性的選擇。陳凱歌這么一改,這部戲不再是被伏爾泰津津樂道的偉大悲劇,而成了一部通俗宮斗劇了。結果就是,你讓我們看到了一堆被解構了的廢墟。
本來,我以為批評得夠毒辣了,可看了別人的批評之后才意識到,自己小巫見大巫了。河南省商丘市的郭姓文史專家說:“這出鬧劇,令人作嘔,又為之憤慨。其技藝低劣,內容庸俗,不僅歪曲了木蘭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惡至極。”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則在公開信里說:“《歡樂喜劇人》欄目如此惡搞,是誤導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對于后世子孫。”玷污民族文化,愧對后世子孫,這哪是對一部喜劇小品的看法,這簡直就是對一部文藝大毒草的看法。
也有人說,批判賈玲的一方,比如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是屬于木蘭文化的既得利益者,賈玲惡搞花木蘭就是動了他們的奶酪。不排除有這樣的動機,但正如我并不反對惡搞經典一樣,我對基于自身利益的辯論也并不反對,替自己說話,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就好像所謂十博士抵制于丹、紅學家質疑劉心武,都不排除有利益訴求在里面。但這次反對的方式卻讓人心驚。他們爭論的不再是文藝作品的優劣問題,而是大是大非的道德問題。其目的是在剝奪賈玲和劇組的話語權,而最終目的是封殺對方。當然,更根本的目的是維護自己的權威。
王小波講過一個故事,說是當年電視劇《唐明皇》上映的時候,受到了一些觀眾的批評。于是劇組成員和一些記者就開了個研討會,會議紀要登在《中國電視報》上。制片人的發言探討了反對者的民族精神、國學修為、道德水準諸方面,甚至認為那些朋友的智商都不高。王小波被嚇壞了:“從此之后,我再不敢去看任何一部國產電視劇,我怕我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忽然知道自己生了個傻兒子而傷心。去看電影,尤其是國產電影,也有類似的危險;這種危險表現在兩個方面:看了好電影不覺得好,你就不夠好;看了壞電影不覺得壞,你就成了壞蛋。”
當你對我錯的討論上升到你好我壞的爭論,話語的空間就驟然變窄。這時候不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而是我不允許你有不同的觀點。而達到目的的方法也不再是說服,而是打壓。當人們使用這種手段排除異己的時候,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所捍衛的很多傳統,曾經恰恰是被用同樣的方法給砸爛的。這說明一個道理,維護傳統最好的辦法,就是允許各種觀念存在,包括惡搞。因為靠封殺的辦法來捍衛自己的觀念固然十分給力,但卻要面臨一個巨大的風險:你怎么知道你的觀念不是被封殺的那一個呢?本報評論員 牛角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