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從九個方面對戲曲傳承給予政策扶持,要求在“十三五”期間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戲曲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動的文化記憶和中華民族的優秀瑰寶。推動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僅是一種對傳統藝術形式的保護和單一的文化傳承行動,更重要的是對民族精神的繼承,是對文化傳統的賡續,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宣部、文化部決定對當前地方戲曲發展的成績與經驗、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進行全面調研,并推動出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又一部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專門扶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文件。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戲曲傳承發展工作。1951年春,毛澤東同志為新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成為戲曲工作的指導方針;同年5月5日,政務院制定出臺《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戲改運動。1960年5月,文化部召開現代題材戲曲匯報演出大會,提出大力發展現代劇目;積極整理、改編、上演優秀的傳統劇目;提倡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創作新的歷史劇目。“三并舉”政策的制定,促使中國戲曲逐步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戲曲創作成績喜人,戲曲作品的藝術質量、文化內涵、社會影響力都得到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中,戲曲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沖擊,戲曲藝術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面臨諸多發展困境。如何在全球化、互聯網的時代,保護戲曲文化傳統,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與時俱進,創作符合當代審美的優秀劇目,融入年輕人的文化生活,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次出臺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首次系統全面地提出了戲曲傳承發展的總體解決方案。從加強戲曲保護傳承、支持戲曲劇本創作、改善戲曲生產條件、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到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組織領導,思路清晰,措施明確。從基礎工作入手,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為著力解決戲曲院團尤其是基層院團“差錢”的問題,從支持劇本創作、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到購置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都作出明確規定;為解決戲曲人才青黃不接、領軍人物匱乏的問題,用很大的篇幅就“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作出規定;為改善基層戲曲創作生產條件,從簡易戲臺的建設到與群藝館、文化館(站)等資源共享,幫助戲曲藝術表演團體解決演出場所問題。
此次出臺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直面戲曲傳承發展在制度設計與部門協調方面所面臨的難題,推出許多創新發展之舉。從通過“征集新創一批、整理改編一批、買斷移植一批”調動全社會戲曲劇本創作積極性、主動性,到根據當地群眾實際需求,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再到提出“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要求大中小學應采取多種形式,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一場優秀的戲曲演出,尤其是“將轉制為企業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職稱評審范圍”,“鼓勵社會團體、社會資本等對戲曲武功傷殘、患職業病等特殊人員進行救助”,將呼吁多年的非國有文藝事業單位的演職員職稱評定以及戲曲演員職業傷病的救助問題給予明確要求,將人文關懷滲透到藝術工作者的切身要求之中,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推動優秀人才向戲曲藝術領域聚集。此次出臺的政策還特別提出要落實稅費優惠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型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
如何讓中央的重大政策部署落在實處,真正營造良好的戲曲發展環境,光有政策還不行,還必須在實踐中用好政策,針對各地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揮政策的指導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提高對戲曲藝術重要性的認識,并把講話精神落實到具體的舉措和政策上;廣大文化工作者特別是戲曲工作者要樹立文化自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戲曲活起來、傳下去。
一個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戲曲藝術正是這種強大能量與深邃內蘊的代表。只有將戲曲與歷史、社會和百姓之間的關系上升到凝聚民族精神、建設共有家園的文化高度,以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推動,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懈努力,戲曲的百花園才會姹紫嫣紅、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