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評論:經典作品豈容惡搞

2015/7/27 11:58:26 點擊數: 【字體:

  近日,幾則因“惡搞”引發的輿論風波將一眾所謂“名人”推上了風口浪尖。先是某綜藝節目的演員以近乎惡俗的方式,將抗日戰爭時期的名曲《黃河大合唱》進行顛覆性演繹,竟然獲得現場評委一致“叫好”;緊接著,便有某女星將古代傳說中的英雄花木蘭塑造成“自私無德、貪吃喪志、膽怯如鼠”的傻妞形象。種種跡象表明,一根看不見的紅線已被屢屢突破,數十年來整個社會逐步樹立起來的價值觀,正遭受著來者不善的沖刷。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名為看似輕松無害的“惡搞”。

  “太陽底下無新事”,惡搞也是如此。“惡搞”一詞原譯為“庫索”(KUSO),系由日本的游戲界傳入我國臺灣地區,再經由網絡傳到香港及內地的亞文化流行語。一些戲謔經典的作品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用惡搞的方式攻擊著傳統文化。其實,早在2005年末,網絡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就因對陳凱歌導演的《無極》進行解構式地拼接,而成為當年的輿論事件。近10年來,“惡搞”愈演愈烈,網民毫無理性地集體狂歡,商家唯利是圖地推波助瀾,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惡搞狂潮。然而,惡搞之風甚囂塵上,道德底線卻一再失守,此情此景,不得不讓一個頭腦清醒的人發出詰問:文藝創作到底怎么了?

  俗話說得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卻可以一天毀滅”。對于一個社會來講,價值觀的建構也同樣如此。今年正值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上至黨和政府,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在嚴肅地紀念這段血與火的歷史,冀望于銘記歷史,繼往開來,然而漫不經心的惡搞,無疑在褻瀆英烈用鮮血鑄就的神圣感。

  同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數千年歷經滄桑沉淀累積的結晶,如花木蘭的形象雖屬傳說,卻是自古以來中國孝文化家喻戶曉的代表。而某些公眾人物身為炎黃子孫,不但不善加繼承,反而故意戲謔乃至抹黑傳統,由此受損的恐怕不僅是其個人聲譽,更給社會大眾一個極其惡劣的示范。

  更為實際的問題是,當一些人篡改著經典形象的內容與含義之際,已經對相關對象著作權、肖像權和名譽權等造成了嚴重的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人享有“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也明確禁止通過互聯網傳播“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的視聽節目,違者將受到嚴懲。“舉頭三尺有神明”,懸于這些侮人者頭上的,恐怕將是一把鋒利的“法治之劍”。

  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人們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也的確更接近于馬克思所說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時代。然而,全面的發展和自由卻并不意味著毫無底線——尤其一些媒體對西方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娛樂節目亦步亦趨,其作品之低俗令人憤怒。此時此刻,我們的監管部門更需嚴陣以待,謹防不法分子借惡搞之名顛覆傳統價值。當一批批所謂喜劇類綜藝節目和著名笑星,仍如走馬燈似的粉墨登場之際,我們仍有必要提醒他們——“娛樂”也有底線,“惡搞”必須停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