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莫讓商業掏空文化
2015/7/30 9:42: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今年4月公布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久負盛名的南鑼鼓巷、什剎海意外落選。對此,市人大城建環保委相關負責人日前坦言,“就是因為商業味兒太濃了”。
南鑼鼓巷和什剎海周邊當屬北京歷史文化積淀最為豐厚的老街區之一。古巷、胡同、四合院……該有的老北京元素幾乎都有了。然而漫步街區,映入眼簾的卻是大大小小奇形怪狀、五花八門的酒吧、咖啡館、雜貨店、小吃店、小商鋪,傳統胡同生活和商業生態則“退居二線”,一些老字號甚至干脆消失了。街上到處是擁擠的游人,隨處可見游人丟棄的垃圾,胡亂擺放的自行車,滿是油漬異味的垃圾桶;店里聽不到京味兒的吆喝聲,吃不到傳統的北京味,更嗅不到濃郁的胡同文化,地標銘牌、文化古建、歷史滄桑都被喧囂嘈雜的商業和旅游消費淹沒了。這種商業開發模式可以滿足游客的一些消費需求,卻無法體現街區的歷史變遷和厚重底蘊。落選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
誠然,商業開發是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手段,但過猶不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感和文化味是第一位的,搞得“不中不西不北京”,顯然只能是“高期待、低價值”的庸俗景點而已。在這方面,有關部門應當切實負起責任,拿出具體的街區規劃和保障制度來。政府反應慢半拍,“向錢看”的商業消費氛圍勢必就會蔓延。南鑼鼓巷、什剎海的落選,是一記警鐘;大柵欄、皇城保護區的入選,是一種導向,深入體會其中的褒貶價值,對于我們建設好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意義重大。
保護歷史文化,科學的頂層設計不可少。有關部門應按照《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要求,盡快制定并完善保護制度,保證管理“有法可依”。同時,也可以拿出優惠政策招攬真正代表北京歷史文化的商家進駐,如老茶館、傳統相聲、京劇表演等。要在不斷的摸索中,總結出文化與商業的最好結合點,讓這些老街老巷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貢獻更多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商業開發只是載體,而且要以保護為始,以傳承為宗。歷史文化的傳承靠人,靠對他們保持崇敬的人,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進來。保護好這些歷史街區,就保護了“老北京”的文化記憶,讓老北京人回憶起童年的感覺,找回鄉愁,讓新北京人感受“老北京”的韻味,讓每位游客都有流連忘返、不虛此行的體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