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離開家鄉后,23.6%的受訪者經常講方言,50.7%的受訪者只是偶爾講,22.1%的受訪者幾乎不講。在談到該怎樣保護方言時,58%的受訪者認為保護方言,年輕人應首先了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31.9%的受訪者建議開發更新穎的方言保護方式。(7月31日《中國青年報》)
首先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在社會流動日趨頻繁的當下,離開家鄉的人不怎么說方言本就是一個正常的語言現象。一方面,方言自身的地域性特征首先便在客觀上束縛了它的使用范圍,離開家鄉去外地的民眾即便想在外地說方言。另一方面,語言的終極目的是用來交際,而語言交際也講究一個“經濟”原則,在普通話得到大力推廣的當下,普通話為這個人口流動的時代帶來便捷。
實際上,不管在過去或是將來,區域性語言被強勢語言、通用語言所代替始終都是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歷朝歷代的官方語言都是在不斷地變化,況且語言的存在,本身就是在不斷的流變中得以發展和生存的。
在這樣的一個現實情況下,我們的政府部門、教育機構、以及相關的專家學者到底該以怎樣的姿態來保護和保存當下的方言,也十分關鍵。遺憾的是,現實中,在一些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甚至學校,很多人都極端地將方言運用當成普通話推廣的一個大敵,并單方面強調其下轄人員不得使用方言,這樣的現實,其實已在無形中鉗制了方言的使用。而且對于一些貧困地區,方言是一個地理坐標,有顯示其身后的經濟發展狀況,讓一些人“羞”于使用。會普通話有時候也被一些地區的民眾視作了文明與發展的象征。如此一來,也會讓一部分人主動放棄方言的使用。
我國是少數民族大雜居的國家,不斷消失的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方式也值得一些方言的借鑒。我們無法用強制性手段強迫每一個公民使用自己的方言,但是方言作為一個地區階段性發展的文化沉淀物,可以鼓勵學者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記錄和保存,對其發展背后更深層次的地域文化變遷進行深度研究,用先進的錄像設備進行錄制文獻保存都是不錯的方式。畢竟,文化的多樣性,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的研究和保存都是為我們的民族與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財富。正是因為如此,當一種語言,無論是方言或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式微的出現,總是大唱悲歌,其實也是不理性的。□ 張劍(四川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