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山坡上的石堆遺跡。本報記者 王瑟攝
紅山口遺址巨大的石堆。
本報記者 王瑟攝
天山,它那秀美與荒涼的奇妙結合,讓世人敬畏和珍視。2013年6月21日,這條山脈被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東天山,指天山山脈的東段,也就是今天以新疆哈密地區為中心的天山區域。可為什么學者認為,在我國漢代,這里又被稱為祁連山呢?
如果這里就是漢代所說的祁連山,那史書上記載的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并娶妻生子的地方就是在這里嗎?
史書上記載的月氏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他們怎么突然消失了?他們去了哪里?
為了探求這些秘密,西北大學學術團隊15年前就開始在這里進行發掘,希望能從現存的遺跡中找到答案。
近日,30多位國內權威考古專家、學者齊聚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聽取西北大學學術團隊東天山地區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成果匯報。雖說還有眾多未解之謎,但考古人員揭示出的歷史真相仍然令人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隱藏了眾多秘密的東天山
東天山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樞紐,也是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較早發生游牧經濟和游牧文化的區域。據史料記載,約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這里出現了定居牧業和半農半牧經濟。約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游牧經濟和游牧文化在東天山地區出現。從那以后直至近代,這里都是游牧民族重要的活動區域。研究這一地區的古代文化,對于探討亞歐大陸古代人群沿天山廊道遷徙,交流和融合的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者們說,西漢時,東天山在漢文典籍里被稱為“祁連山”,并記載這里是月氏、烏孫和匈奴等游牧民族政權的統治中心,同時是漢中央政府與北方游牧勢力爭奪西域的前沿陣地,《史記》和《漢書》中記載的一些著名的漢匈戰事就發生在這里。
1957年,新疆文管會李遇春等人最早發現了石人子溝遺址群的部分墓葬,并采集到石器、陶器。1958年,黃文弼組織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又對該遺址群局部進行了復查,判斷它為古代居民住宅區。1959年,吳震局部發掘了該遺址群的一座土墩遺跡,發現了較厚的文化堆積,出土了石磨盤、大型陶器殘片、少量銅器以及較多的獸骨和炭化谷物。
2001年以來,西北大學學術團隊在以哈密為中心的東天山地區開展考古調查。
西北大學學術團隊確定了石人子溝遺址群的大概位置,它從東到西分布著紅山口、石人子溝、西溝、小黑溝、大黑溝五個遺址群,遺跡分布面積達36.43平方公里,已發現石構居住遺跡800多座、墓葬2000多座,刻有巖畫的巖石4000多塊。遺址分布有前后三個階段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并可能存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區、宗教祭祀中心區、居住區、駐軍區、埋葬區、巖畫區等功能區域,是一處內涵豐富、功能齊全、保存完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高等級大型聚落遺址。
石人子溝與古代游牧文化
為了探秘東天山,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學者都相繼參與了考古挖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05年對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與測繪,發現石人子溝遺址群由大型遺址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和中型遺址西遺址、小黑溝遺址、大黑溝遺址組成,主要遺跡包括數座石筑高臺、數百座居址、數千座(塊)墓葬和巖畫,從而確定這是一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群。
2006年至2007年,發掘了石人子溝遺址南部中心地帶的一座石筑高臺、4座石結構居住遺跡和12座中小型墓葬,這是整個新疆地區首次對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遺址的科學系統發掘。通過分析確認該遺址包含了兩類年代、內涵都有明顯區別的文化遺存,首次將公元前一千年前后的兩類文化遺存區分出來,并證明了它們在東天山地區的廣泛存在。也就是這次發掘,獲得了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
2008年,確認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遺址500多處,全面揭示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遺址在東天山地區普遍存在和季節性分布的規律,提出了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對古代游牧文化遺存的基本要素——居住遺跡、墓葬、巖畫進行“三位一體”綜合研究的方法。
2009年以來,石人子溝遺址群多學科綜合考古研究工作開始正式啟動。一方面在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指導下,對遺址群開展全面系統的調查和選擇性發掘,另一方面采取多學科合作的方式,應用地質學、環境學、體質人類學、動物學等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全面系統采集和分析考古遺存及相關環境信息,開展綜合研究。同時,考古現場出土文物保護、巖畫等不可移動文物病害調查和保護措施研究、遺址群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編制研究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步進行。
負責此項工作的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認為,東天山地區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表明,這里位于橫貫新疆和中亞的天山山脈區域的東端,古代絲綢之路的沙漠綠洲之路和草原之路均從這里經過,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樞紐。這是國內首次對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開展的全面系統的考古研究,對于建立東天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譜系和時空框架,探討古代游牧經濟和游牧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揭示古代游牧文化與農業文化互動交流的關系,厘清月氏、匈奴等古代游牧人群在東天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及遷徙、演變的過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東天山考古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東黑溝遺址在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面積約8.7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有3座大型石筑高臺、140座石圍居住基址、1666座墓葬、2485塊刻有巖畫的巖石。
烏拉臺遺址位于哈密市烏拉臺鄉烏拉臺村南,天山南麓山溝溝口地帶,面積近70萬平方米。地表現存石圍居址300座左右。
西山闊克亞爾遺址位于哈密市西山鄉東天山南麓、五道溝溝口東側的臺地上。發現石圍居址400座以上,總面積10平方千米。
考古專家斷定分布于東天山地區的早期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應屬古代月氏、匈奴等早期游牧民族的最高等級的王庭、單于庭遺址。這類遺址的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
由此專家學者認為,石人子溝遺址群是東天山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大型聚落遺址。
歐美學術界對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起步較早,形成了長期的學術傳統,積累了大量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并在游牧經濟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游牧文化與農業文化的關系、考古學文化遺存所反映的游牧民族的歷史、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論方法等研究領域,長期處于主導地位。而我國學術界對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起步較晚,投入研究工作的學者較少,開展工作不多,所獲得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也較少。
國內外已有的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中,普遍認為“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是游牧人群的生活方式。這導致了考古學家主要進行墓葬的發掘與研究,忽視了居住遺跡和聚落遺址的存在,忽視了巖畫與聚落遺址的共存關系。
此次考古研究,經過15年時間,創立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正確揭示了游牧中有定居是游牧民族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遺址的普遍存在及分布規律,并提出了對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遺存基本要素的居住遺跡、墓葬和巖畫進行“三位一體”綜合研究的方法。極大地豐富了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內容,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石人子溝遺址群多學科綜合考古研究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者共同組成統一的研究團隊,開創了考古研究工作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同步進行的工作方式。與相關學科的學者合作,針對以石人子溝遺址群為代表的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保護的實際需要,探討了實現大遺址保護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正確途徑和方式。
王建新教授介紹,雖然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并不能說明張騫在這里生活過多年,也無法解釋月氏人是怎么從這里消失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里一定生活了眾多的古代游牧民族,建立了完整的統治體制,這是我們以前未想到的。
站在紅山口那座小山頂上,放眼望去,山上山下全是石頭筑起的或長或方的房屋地基,仿佛告訴人們,東天山曾經像一座燈塔導引著絲綢古道的駝隊馬幫穿越戈壁瀚海,上演了一幕幕情節曲折的歷史活劇。東天山又像一座典藏了巨大自然與人文能量的藏經閣,諸多歷史之謎珍藏于其間,有待我們持續探究。
(本報記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