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用“心”去保護和傳承

2015/10/28 9:49:06 點擊數: 【字體: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常州作為一座江南文化古城,歷史悠久,遺存豐富。在當前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的征程中,更需要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把歷史文化化作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用真心呵護城市記憶

    常州,自古又稱龍城,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北枕長江,南銜太湖,擁有3200多年文字記載和2560余年建邑史,是吳文化、齊梁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素來經濟發達、教育興盛、人文淵藪、底蘊深厚,故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說,“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謂,也有季子“延陵世澤、讓國家風”之美德,陸游“儒風蔚然為東南冠”之贊譽,更有“事事當爭第一流,恥為天下第二手”之精神風骨,其悠久歷史文化一直備受尊崇。

    歷史在前進,文化在凝聚。近年來,我們堅持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互促共進,推動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等稱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傳統,與城市現代化發展彼此不是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的時候,更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筑的投入;名城保護好了,更能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競爭力。

    作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常州十分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規劃引領,開展文化遺產普查,摸清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家底,構建從歷史城區到歷史村鎮、從空間格局到環境風貌、從古代遺產到近代遺產、從物質文化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方位名城保護規劃體系和法規制度體系,織好了系統保護一張網;重新挖掘評估常州歷史文化的內涵、特色及價值,明確常州古城形制空間格局,嚴格管控,實施搶救性考古發掘和系統展示,大運河(常州城區段)成為常州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孟河鎮、焦溪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新增、擴容文保單位155處,歷史建筑226處,不可移動文物1270處,充實了文化保護一幅圖;完善名城保護組織機構,攻堅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等“八大工程”,建立工作例會、專家咨詢、部門會商、督察考核等工作制度,健全目標統一、整體聯動、高效運轉的名城保護工作機制,形成了組織保障一盤棋;全市上下凝聚共識、積極參與,成立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等一批常州歷史文化研究社團組織,創辦十余種地方文史刊物,編寫出版近百部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專著,組織攝制多部文藝精品,開展群眾性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活動,實現了全民共護一條心。如今的常州,城市記憶更加清晰,文化傳承更加深入。今年6月國務院同意將常州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用誠心凝聚文化力量

    歷史文化名城代表的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只有不斷增強名城保護的責任感使命感,將名城保護工作融入傳承生命印記、塑造城市精神、建設美好常州的實踐中,才能真正體現龍城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力量。

    以歷史文化的厚重積淀塑造城市品質。一座城市,有歷史才有底蘊,有文化才有內涵,有精神才有力量。不管是北京、西安,還是南京、杭州,都是借助歷史文化傳統來建構其城市精神,從而推動城市發展。常州歷史悠久,更應借助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來建構城市精神,找準城市文脈,以文化之“魂”提升城市品位和對外形象;更應珍視、保護、發展好祖先留下的文明基業,塑造城市特色,形成風貌獨具、古色古香、江南水鄉的個性韻味;更應注重打造城市精品,讓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使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促進常州城市不斷向更高層次、更高品質邁進。

    以歷史文化的有機融入推動產城融合。歷史文化歷久彌新,博大精深,能與改革發展互促共進。在當前常州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綜合改革試點的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名城保護與產城融合互相促進的發展模式,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富礦”,賦予“沉睡”的文化遺產以新的活力,釋放巨大的乘數效益,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雙豐收,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支撐帶動城市轉型升級。同時,堅持文化遺產保護與拓展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讓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市民心靈、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具體存在,不斷優化生活環境、豐富精神生活,推動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宜居宜業、融合發展。

    以歷史文化的傳承創新促進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優秀歷史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推動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的厚實根基。對優秀歷史文化特別是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應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活化利用、轉化創新,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應注重名城資源的系統梳理和研究整理、名城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固本創新中傳承文化基因,把常州建設成為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強、文化事業和產業強、文化人才隊伍強的文化強市,努力構筑思想文化建設高地、道德風尚建設高地,構建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精神家園。

    用恒心踐行保護承諾

    優秀歷史文化是根,是魂,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明基業和文化基因。名城保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一項永久的責任。我們將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承接、保護好先人的文化饋贈,并將它作為留給后人的文化厚禮,推進常州文脈永續傳承。

    遵循科學保護理念。永遠敬畏、重視、保護、傳承城市歷史遺存和優秀傳統文化這些不可復制、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堅持科學理念,正確處理好古與今、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既強調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做到重點保護、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防止出現歷史建筑或文化遺跡“盆景化”“孤島化”現象;又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與保護名城整體風貌統一起來,統籌做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城市管理和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最大限度改善民生,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持久生命力。

    健全規劃制度體系。名城保護是系統工程,需要不因人事更迭而變易、能管長遠保長效的規劃和制度體系。一方面,全面梳理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各項規劃,加強銜接配套,重點突出三河四城、城河相依的空間格局及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大運河的保護,形成點線面、多層次、全覆蓋的保護規劃體系,同時強化執行,不搞無原則變通。另一方面,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名城保護立法工作,制定保護條例,嚴格執法,不斷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名城保護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形象因文化而提升,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顯,城市特色因文化而靈動。我們將深入挖掘常州名人文化、紅色文化、運河文化等文化內涵、特色,加強世界遺產大運河(常州城區段)、古城遺址等的保護展示,精心修繕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統籌做好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筑修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工作,實現名城整體保護與城市文化個性的有機結合,使常州成為城市有品質、歷史有傳承、文化有個性、發展有潛力、公眾有認同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完善保護管理機制。“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名城保護是關乎城市每個人的大事。我們將構建“政府領導、部門協調、上下配合”的工作體系,健全名城保護工作機制,強化督察考核;加大投入,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名城保護項目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建設投入機制;加強宣傳,充分發揮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團體、市民代表、廣大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名城保護公眾參與平臺和互動機制,讓廣大市民共建共享歷史文化名城蘊含的豐富價值。

    閻立(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