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全國關注

2015/12/23 11:03:24 點擊數: 【字體:

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全國關注

 

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全國關注

 

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全國關注

在武漢革命博物館舉行的“走進博物館·我愛我城——我有紅色小護照”暨“紅色小課堂”主題活動     記者彭年 攝

  5年來,我市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受到全國的關注和重視。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本體保護展示工程開工以來,受到廣泛關注。2014年、2015年,我市連續主辦盤龍城高峰論壇,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我國各地的考古、文物保護專家及歷史學者。

  今年還啟動了萬里茶道申遺,武漢市被確定為申遺牽頭城市。

  5年來,我市加強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整體規劃保護,江岸區青島路片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取得重大進展,已完成10多幢歷史建筑的修繕工作。

  漢陽區江欣苑社區建設“非遺項目傳承園”模式、武漢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保護非遺模式,受到全國矚目。

  文博場館參觀人次突破千萬

  “十二五”期間,我市加大文博場館建設力度,今年底,全市參觀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

  辛亥革命博物館于2011年10月建成開放,完成了辛亥革命百年的慶典活動。

  依托江漢關大樓改建而成的江漢關博物館,將成為我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即將免費開放。

  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建設項目已完成,目前進入布展階段。

  我市還啟動了武漢博物館二期工程和武漢黨史館的建設,正繼續穩步推進盤龍城遺址博物館的籌建。

  全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有了很大發展,部分國有博物館開通了官方網站、微博和手機APP應用。武漢博物館“數字博物館”于2014年5月正式上線運行。

  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列入市人大調研計劃。2015年10月,武漢市人大常委會舉行《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立法說明會,該草案即將進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階段。這是我市首次為非遺保護立法。

  我市非遺保護領域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對非遺項目及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漢繡項目等進行規范,同時也為《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制定及貫徹落實提供了有力保障。

  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資源

  我市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紅色資源,提升展覽水平。武漢博物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均獲得較好社會反響。2014年9月,武漢革命博物館的“探索與奠基——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歷史陳列”、“毛澤東在武漢——毛澤東舊居紀念館基本陳列”改造升級后,以全新面貌對外開放,受到各界好評,前者還榮獲第12屆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推介優勝獎。

  辛亥革命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與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進行展覽交流。

  今年5月,我市舉辦首屆非國有博物館精品展,受到市民歡迎。

  今年我市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中,利用本土紅色資源,組織抗戰主題展130余場,觀眾達30余萬人。我市還發放武漢抗戰遺跡手繪地圖50萬份,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尋找我身邊的抗戰遺跡暨博物館見學之旅”,社會反響強烈。

  數讀

  年參觀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

  目前,武漢地區共有各級各類文物藏品80余萬余件(套)全市各類博物館176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07家、非國有博物館69家。

  “十二五”期間年均參觀人數突破700萬人次。今年底,全市的年參觀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

  武漢博物館5年引進50個臨展

  武漢博物館積極推動展覽交流,5年引進50個臨時展覽,數量連年增加。該館2011年引進臨展12個,輸出展覽1個;2012年度引進臨展14個,輸出展覽3個;2013年引進臨展15個,輸出展覽4個;2014年引進臨展12個,輸出展覽6個;2015年引進外展15個,輸出展覽7個。

  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16項

  截至目前,我市有各級非遺項目516項(國家級15項、省級50項、市級138項、區級313項),各級非遺傳承人224人(國家級11人、省級59人、市級154人)。各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7個(國家級1個、省級3個、市級13個)。省級非遺傳承示范基點4個。黃陂(楚劇、泥塑)、漢陽(高龍)為國家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30余人獲省級民間工藝傳承人稱號

  2013年至2015年,我市有2件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6件作品榮獲2013“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先后有30余位傳承人榮獲湖北省大師級民間工藝傳承人、湖北省“六個一百”百名大師級民間工藝傳承人才等榮譽稱號。

  每年200萬元非遺經費

  5年間,我市成功申報國家級及省級非遺項目補助980萬元,其中,國家級及省級非遺傳承人補助63.7萬元。2014年國家文化部、國家發改委專項經費300萬元,用于武漢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基礎設施建設。我市非遺經費也逐年增加,2012年僅50萬元,2013年之后每年達到200萬元。各區也都有一定數額的專項經費。

  盤龍城遺址公園核心區即將開放

  盤龍城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距今3500年,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同時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該遺址是我國重點遺址保護項目之一。2014年元月,盤龍城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盤龍城遺址公園的總體規劃范圍約6.55平方公里,空間布局分為三個“圈層”,第一圈層為核心區本體保護展示工程,約1.39平方公里。該工程于2013年8月30日開工,遵循“嚴格保護”原則,進行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和考古發掘。

  核心區共有8個區域。最中間部分是核心展示中心,3500年前盤龍城的城墻、城壕、“前朝后寢”式中國宮殿建筑等遺址,將以原狀展示、陸生植物標識和水生植物標識等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目前,盤龍城遺址公園本體保護展示工程已經完成,即將對外開放。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概念設計已完成。

  武漢牽頭萬里茶道申遺

  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后,又一條連通歐亞的國際商貿通道。2015年4月,在武漢舉行八省一市“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會”,正式明確了湖北省為萬里茶道申遺的牽頭省份,武漢市為牽頭城市。

  2015年11月2日,武漢市政府和湖北省文物局主辦萬里茶道沿線城市申遺工作座談會,會上公布了《萬里茶道(湖北段)調查評估報告》,并首次公開我省初選的23處萬里茶道申遺點。

  列入我省23處初選名單的武漢市申遺點共有10處,分別是江漢關大樓、漢口俄商新泰大樓、華俄道勝銀行舊址、漢口東正教堂、源泰洋行舊址、漢口俄國領事館、順豐茶棧、巴公房子、李凡諾夫公館和大智門火車站。

  會上達成共識,沿線各城市以《萬里茶道(湖北段)調查評估報告》為范本,嚴格遴選,在2015年年底前拿出本地申遺點名單。

  民辦和行業博物館異彩紛呈

  2013年,我市出臺了《武漢市促進民辦和行業博物館發展實施辦法(暫行)》(下稱《辦法》),大力鼓勵和扶持民辦和行業博物館的發展。

  我市民辦和行業博物館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起步晚、發展慢、規模小、藏品不多等問題,《辦法》的出臺逐步緩解了這些發展難題。經審核批準設立的民辦和行業博物館,享有與國有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

  我市現有民辦和行業博物館都是經過嚴格審批的,已經通過審批的博物館,文物部門每年還會在展覽數量、觀眾人數等方面進行評定。

  《辦法》對民辦和行業博物館退出也有嚴格規定。比如以劃撥方式供地的博物館,嚴禁改變土地用途,博物館一經停辦,原劃撥用地將依法收回。

  “十二五”期間,我市民辦和行業博物館取得了長足發展,涵蓋了自然科學、古建、藝術、歷史等多個類別,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如全國碩果僅存的“武漢達臨性學博物館”,國內專業藏品最多的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等。武漢大學、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組成高校博物館聯盟,在全國享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引導市民青少年“走進博物館”

  “十二五”期間,尤其是近兩年,我市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受到廣大市民和青少年的歡迎和好評。

  2014年,由武漢市委宣傳部和武漢市文化局主辦的“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在洪山區獅子山街712所社區文體活動中心拉開序幕,主題是“博物館進社區”。我市還為全市青少年量身定做了“紅色護照”,中小學生們帶著它可遍訪江城紅色遺址遺跡和紅色主題博物館。月月開講的“博物館之友”沙龍講座一直持續到年底,23場講座內容包羅萬象。

  2015年,我市圍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組織青少年走進“博物館見學之旅”,廣泛開展“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5月下旬,武漢市首屆非國有博物館精品展在武漢市民之家舉行。

  11省市參展“長江非遺大展”

  2015年11月21日至24日,“2015中國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簡稱“長江非遺大展”)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其主題為“長江文明,非遺唱響”。

  “長江非遺大展”是首個全長江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會,也是迄今為止在湖北舉辦的規模最大的非遺展會。來自長江流域11個省市區的400多個非遺項目、1200多件非遺作品集中亮相,589位代表性傳承人以及近百名非遺保護工作者、專家學者匯聚江城。

  本次大展在一省一區的常規展陳基礎上,又特設錦繡長江、漆韻長江、紙繪長江、刻畫長江等四個主題專展。大展還在國內首次以國畫長卷(630米)和數字長卷(180米)的藝術形式,展現萬里長江人文歷史和自然山水的無盡魅力。

  據統計,大展4天時間共接待觀眾15萬人次。

  退休教師王紹凱

  最近幾年,武漢革命博物館的展覽越來越豐富,特別是去年,博物館組織的“紅色小課堂”,讓附近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演出紅色歷史小片段,這種形式特別受歡迎。

  今年革博還招募了好多學生志愿者,組織他們看望抗戰老兵,并開展其他有意義的活動。去年我從教師崗位內退后,也申請到革博做一名志愿者,經常給游客做講解,感覺特別充實。

  傳媒公司高管楊紅衛

  我平時工作非常忙,業余時間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博物館。以前能去的基本上都是國有館,這幾年民辦博物館的數量迅速增加,讓人很長知識。

  過去我在廈門參觀過鼓浪嶼鋼琴博物館,當時那是中國最大的鋼琴博物館。去年,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在琴臺開館,展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收藏了100余臺世界名琴,這就是一家民辦博物館,去參觀后發現,它是目前國內收藏古典鋼琴最多的博物館。還有一家竹韻堂竹雕博物館,也非常的有意思,收藏家夏先重把自己收藏的2000多件竹雕免費展出。

  和國有博物館相比,民辦博物館專業性更強。盡管觀眾面相對窄一些,但不同的人群可以各取所需,這和國外博物館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

  漢繡市級傳承人王子怡

  我學習刺繡20年,以前學蘇繡、湘繡、苗繡,總覺得那不是本地文化,直到接觸漢繡,才被這種古老藝術深深吸引。此后我專注于學習漢繡,并拜師省級傳承人黃圣輝。2013年,我自己成為漢繡的市級傳承人,今年,我的作品《鳳凰來儀圖》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獲金獎。

  過去很多市民都不知道漢繡,直到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后,各級政府大力推廣、扶持,漢繡才逐漸走進平常生活。近幾年,政府越來越重視對非遺的保護和宣傳,比如主辦各種展覽、政府出資培訓各級傳承人等。前不久,我剛剛在清華大學研修了一個半月,收獲很大,回武漢后又參加了“長江非遺大展”,感覺規模和影響力都超過了往年。

  “武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紅色資源眾多。“十二五”以來,我市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成效顯著。”

  漢繡第四代傳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任本榮教女兒和外孫女學漢繡 記者梁超 攝

  武漢木雕船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龍從發和他的木雕船 記者梁超 攝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長江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