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蒼山雪茫茫,洱海月彎彎……為赴一場“風花雪月”的約定,游人紛紛會聚至云南大理,享受詩意的時光。
古城洋人街,崇圣寺三塔,喜洲鎮白族民居……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市眾多的文物古跡,訴說著城市的歷史與輝煌。
在旅游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歷史文物的保護,又如何發揮“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獨特優勢?大理將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延伸文物保護的“眼”和“腿”,探索出了一條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創新之路。
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
白族繞三靈,下關沱茶技藝,刺繡,扎染……12月16日,大理蔣公祠內正在展示的一項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游人贊嘆不已。
“這里曾經是我們的辦公場所,但為了使其得到更有效的保護與合理利用,2013年在征得上級文物管理部門同意后,我們把蔣公祠建成了云南省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大理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王東說,“如今,蔣公祠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文管所年實現經濟創收30萬元,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我們對蔣公祠開發利用的前提是,旅游企業投入的資金,必須用于文化項目的展示和文物修繕,而且不得改變文物原狀。”分管文物維修的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宋德興補充說。
在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大理市通過旅游企業來對文物進行宣傳,文物與旅游共同管理,打造了一批文物精品游覽點。比如,大理市通過委托大理旅游集團代收景區門票的新型合作模式,使崇圣寺三塔歷史文化景區成為年接待游客348萬人次,年經濟收入突破1億元的現代化旅游業和古老文化遺產有機結合的典范;通過引進外資、引入本地企業獨秀集團投資的聯合修繕管理模式,成功完成了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中楊品相宅、楊卓然院、嚴家院等一批文物古跡的修繕,打造了對外文化交流基地、民間專題類博物館等文化品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大理市立足“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獨特優勢,走出了一條通過旅游合理利用文物、通過經濟創收彌補文物保護經費不足、通過發揮社會經濟效益促進文物保護管理的新路子,逐步擺脫了“等、靠、要”的帽子,讓古老的歷史文物遺跡煥發了新生機。
延伸文物保護的“眼”和“腿”
“我的任務是對大理鎮轄區內文物點的火災隱患、有無糟朽、滲雨、蟲害等情況進行檢查,每周都得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報送市文管所。”大理市大理鎮文物管理員黑中玉說。
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點多面廣、分布不均,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項、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8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8項。
“文物保護經費有限,加上單位人少事多,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尤其是日常巡視監管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王東說,“立足這一實際,我們結合多年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經驗,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了鄉鎮文物保護管理員機制。以鄉鎮為單位,在全市11個鄉鎮聘請了11名文物保護管理員,負責轄區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巡查工作。”
“鄉鎮文物保護管理員由各鄉鎮向我們文管所推薦,經考核合格后正式聘用,接受我們的業務指導及考核監督。”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周武說,“每天,我們會安排專人管理收存報送的材料,每季度安排專人進行文物點季度檢查,同時對鄉鎮文物管理員的工作進行現場考評,確保檢查工作落到實處。”
大理市通過建立鄉鎮文物保護管理員機制,做到了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理,用少量的經費和人員真正延伸了全市文物保護管理的“眼”和“腿”,實現了文物保護工作的常態化。
以文物為根本,旅游為載體,大理市創新文物保護與利用機制,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以后,我們在做好日常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將進一步拓展社會資金渠道,鼓勵社會資金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新機制,促進文物保護與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大理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局長鄒勤說。
(本報記者 王清彬 張勇 任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