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史學古佚名著再造——由《漢晉春秋通釋》想起

2016/6/15 9:40:09 點擊數(shù): 【字體:

史學古佚名著再造——由《漢晉春秋通釋》想起

《漢晉春秋》 資料圖片
 
  【史海鉤沉】
 
  傅斯年有一句著名的話:史學便是史料學。他說:“史學的對象是史料,不是文詞,不是倫理,不是神學,并且不是社會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yè),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那個主義。”“假如有人問我們整理史料的方法,我們要回答說:第一是比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較不同的史料,第三還是比較不同的史料。”傅斯年的話道出了史學研究的精髓。
 
  做史料方面的研究,很長時間內并不受人歡迎。搞這方面研究,往往被人誤解為水平不夠,做不了理論研究才去做史料。而研究者本人,則要下很大的笨功夫,花很長時間,出成果往往比較慢。相比那些在媒體上講各種觀點、主義的人,東拼西湊一年發(fā)表幾十篇論文的人,踏踏實實做史料的學者,所得名利實惠要少得多。
 
  純粹的學者并不在乎這些。他們只為了自己的志趣,為了求真求實。就研究本身說,他們最清楚所做工作的意義,而學術史最后也往往證明,這些研究才真是有價值的,能存之長遠。柯美成就是這樣一位純粹的學者,他花費多年時間完成的《漢晉春秋通釋》,就是史學研究的又一項沉甸甸的成果。這本書,我以為至少有幾方面的意義,那就是校勘史文,增補史實,用功甚勤,多有創(chuàng)獲,創(chuàng)新研究范式,以及研究本身的純粹。
 
  《漢晉春秋》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習鑿齒的一部歷史著作。該書紀事“起漢光武,終于晉愍帝。于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明清之際思想家、經(jīng)學家、史學家顧炎武嘗言:“正統(tǒng)之論,始于習鑿齒,不過帝漢而偽魏、吳二國耳。”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則在論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時指出:“自習鑿齒改撰《三國志》為《漢春秋》,對后代影響至大。溫公《通鑒》帝魏,劉恕非之,以蜀比東晉,擬紹正統(tǒng)。胡致堂《讀史管見》,深譏溫公抑昭烈不得紹漢統(tǒng)為非。朱子為《通鑒綱目》,乃以昭烈為正統(tǒng),承獻帝之后,紹漢遺統(tǒng)。自此之后,論蜀正統(tǒng)問題者議論蜂起,而改撰三國之書亦接踵而興矣。”
 
  可以說,《漢晉春秋》開啟了中國史學史上的正統(tǒng)之爭,并深刻影響了后世的史學創(chuàng)作。《漢晉春秋》也直接影響了三國故事在民間的傳播,以及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它與《三國志》相輔而行,催生了《三國演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史書卻在1000多年前散失了,現(xiàn)僅存佚文100余條、不滿兩萬字,今人能看到的清人輯本不過是斷簡殘編,幾近絕學。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漢晉春秋》這本書甚少關注,除少數(shù)專修中國史學史者外,包括地方高校歷史系教師在內的許多史學工作者,大都無緣得見此書輯本。
 
  柯美成撰著《漢晉春秋通釋》,其專業(yè)方面的成果,已得到不少專家學者的肯定。總體說,就是《通釋》把《漢晉春秋》這部史書的大致模樣盡最大可能復原了,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個輪廓,可以使后來者對《漢晉春秋》及其講述的這段重要歷史有大致的認識與感悟。許多學者都指出,《漢晉春秋通釋》一書的主要特色在史補。鑒于《漢晉春秋》原著早已亡佚,如果僅對其斷簡殘編之輯本進行通常意義上的整理,如字面的注譯和翻譯,難得要領,無太大意義。故柯美成的整理工作雖以校勘佚文為基礎,但重點則放在史料的補充與箋注上,以史補史、以史解史,著眼于一個“通”字。
 
  所謂“通”,取疏通、貫通、會通之義,即對《漢晉春秋》輯本及每條佚文的整理,不僅作靜態(tài)的文本考察,而且“將其置于當時歷史的大背景下,置于1000余年來變動不居的歷史評價語境中”,以史補、箋注為手段,通過補充史料,將僅有十幾個字、幾十個字、充其量幾百字的片斷佚文,擴充為相對可觀的冊頁,做到對佚文所涉歷史事件、人物行為的敘述相對完整,從而實現(xiàn)了打通歷史脈絡、探其幽賾、索其微隱的目的,使普通讀者能饒有興味,使研究者能開闊視野。
 
  《漢晉春秋》佚文第18條載:“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為考定習氏此一記載,《漢晉春秋通釋》之“史補”首引《通鑒綱目》紀事,對劉備隆中三顧而得見臥龍,與之問對天下大勢,從細節(jié)上詳細地敘述了當時的情景。再如三國故事中最為人熟知的“借荊州”一說,《漢晉春秋》與此間接相關的佚文第23條僅56字,而《通釋》“史補”為之所采錄的文字則多達4800字,史實的補充主要錄自《綱目》,史論的補充則上起北宋李綱、秦觀,下迄近人劉咸炘、呂思勉,從而把此一傳聞之妄梳理得一清二楚,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時又反映出歷代人的認識過程,讀之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可以說,《漢晉春秋通釋》為通常所謂“三國時期”這段歷史提供了一種新的視界,還原歷史研究的豐富性,同時思考許多關于歷史本身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對今人理解這一段歷史,乃至理解整個中國歷史,都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示。
 
  所以,學界評論《漢晉春秋通釋》是從表面層次深入到內里層次,對文本的歷史思維做探析,以窺見原著者習鑿齒的歷史觀,體察《漢晉春秋》雖久已亡佚而享譽不衰的史學價值。
 
  (祝曉風,《漢晉春秋通釋》,[晉]習鑿齒著,[清]湯球、黃奭輯佚,柯美成匯校通釋,人民出版社,2015年)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