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平
上世紀90年代,加拿大文化學者保羅·謝弗曾預言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代替經濟發展時代的將是一個文化的時代。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這種感受越來越明顯了。
在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日益普及和均等化。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大劇院,成為遍布大小城市的文化標志,藝術館、展覽館、大講堂、文化廣場,成為城鄉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間。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精神的引領下,文藝創作日益繁榮。不斷創造票房神話和收視率新高的電影電視,贏得市場也贏得口碑的舞臺演出,還有相繼斬獲諾貝爾獎、雨果獎、安徒生獎的國際一流的文學作品。在和世界文化潮流保持密切互動的情況下,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成績斐然、光彩奪目,遍布大江南北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景點、手工藝項目,匯合成一幅蔚為壯觀的中華文化的盛世圖景。在世界文化交流不斷拓展的條件下,中國文化更加頻繁地引進來和走出去,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成為響當當的中國文化名片。
不僅僅如此,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日益廣泛和深入地擴展和滲透。以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興旺為標志,文化理念和文化符號日益向人們吃穿用度、起居交往的方方面面黏附和植入。在當今的城市規劃和小城鎮建設中,文化的手段、美學的視角,越來越被強調和突出,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近年來倡導功能性城市向文化城市轉變,在思想和實踐領域獲得較大反響。在新農村建設的布局中,日益強調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對農民文化需求的多樣化滿足。值得注意的還有近年來,大量的學者、藝術家、設計師,返回鄉村,奉獻智慧,融入生活,成為新時代條件下鄉村建設的一股清新的潮流。年終歲末,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重大舉措,這一行動表明,在向來被視為純粹物質的工業生產領域,文化的功能和價值得到了歷史性的重新認定。文化日益硬氣起來,直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指引和強勁動力。
文化建設實踐的巨大成就,是以深刻的文化自覺為先決條件的。百年前新文化運動期間,李大釗先生就以宏闊的文化視野將社會主義視為替代西方資本主義和東方封建主義的“第三種文明”。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曾經充滿激情地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上的思路日益縝密,規劃不斷清晰,布局更加合理。黨的十七大報告就提出 “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并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藝創作、公益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體制機制、文化人才隊伍等問題做出了明確部署。黨的十八大,在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提出“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履職伊始,就以宏大的文化抱負發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強音。此后文化領域的頂層設計進入緊鑼密鼓、扎實推進的歷史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社會主義人民文藝、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推進新聞輿論工作等重大文化命題先后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重大文件相繼出臺。這一切表明,黨和國家在文化建設問題上的高度自覺和日益成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面對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社會現實,一直在思考中國文化發展的前途和命運。費孝通先生在生命晚年,一直致力于倡導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覺”,提醒同胞一方面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另外一方面,要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他在1997年創造性地提出具有濃厚中華文化底蘊的文化理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被廣泛認同。張岱年先生主張的綜合創新論、湯一介先生主張的以東方禮樂文化彌補西方個人主義缺陷的文化思想、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馬魂、中體、西用的文化創新說,以及近年來張世英先生提出的“新天人合一”論,都在哲學和文化理論層面為新時代的文化自覺提供了精神參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標志著黨和國家文化自覺達到的新境界和文化自信攀升的新高度。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曲折和坎坷,但是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開拓和創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今天,在新的歷史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自覺,正在轉化為日益強大的文化自信,昭示著一個巨大文明體全面復興的歷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