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筱
我們身處的社會,日新月異,朝更夕遷。信息化、數字化給予了我們新的選擇,新的誘惑,刺激著感官與神經,然而,卻讓我們漸漸離一種沉靜、專注、嚴謹、堅守的精神遠去,而這種氣質,對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興衰有著重大的作用,它便是“工匠精神”。
當我們贊美著德國奔馳汽車提供的舒適與安全,欣賞著瑞士名表做工的精美與細致,享受著法國頂級奢侈化妝品帶來的蛻變與愉悅,我們是否想過,在這一切高質量高品質的背后,有著一雙雙敏銳專一的眼神的注視;有著一滴滴辛勞堅持的汗水的付出;有著一顆顆熱情奉獻的心臟的跳動——眼神、汗水、熱心共同凝聚的便是“工匠精神”。所以我們又何必感慨中國只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國的地位;何必不滿山寨品的劣質與低下;何必抱怨中國拿不住核心創意技術的失意,憤懣之際,不如反思,我們的專一何在?堅持何在?認真何在?“工匠精神”又何在呢?
我們真的沒有工匠精神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泱泱中華大國,上溯歷史,下至今日,我們都有著工匠精神的模范與師表。
昔孔夫子領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國十余年,不舍不棄,不離不散,風霜雨雪沒有停止他前進的步伐;電掣雷鳴沒有摧毀他堅定的信念;饑餓貧寒沒有熄滅他胸中的熾熱;國君冷眼沒有磨滅他克己復禮的意志。風餐露宿又如何?冷嘲熱諷又如何?喪家之犬又如何?他用熱忱與堅守,執一與不懈將這所有的考驗化解。他論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無雜念因而熱忱,無邪想因而堅守,“工匠精神”,非只在于工匠耳,夫子終以其仁愛禮義,奠定中華民族文化之氣質、教育之理念,堪稱一代大國“精神之巨匠”。
縱觀今日,“工匠精神”亦如是。人人可造螺絲釘,但不是人人皆可成為胡雙錢,人人可修鐘表器,但不是人人皆可成為王津。沒有三十五年如一日對著小小螺絲釘的鉆研與深究;沒有對于大飛機制造永不磨滅的熱愛;沒有幾十年如一日聆聽鐘表滴答卻心無所動的專注;沒有對于文物古跡修復始終不曾淡忘的熱情,就不可能有翱翔于藍天的“中國造”的驕傲,更不可能有喚起歷史塵封之下輝煌的可能。
當下社會不缺工匠,少的只是這樣的一份“工匠精神”,當我們在市場經濟浪潮之下盲目追逐利潤額的同時,問問自己,我們的認真與專注去哪里了?當我們在物欲橫流的慫恿之下朝三暮四的同時,問問自己,我們的熱愛與堅守去哪里了?當我們在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價值觀誘導之下迷失方向的時候,問問自己,我們的“工匠精神”去哪里了?
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會用專注澆灌成功的花朵;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才會腳踏實地地前行;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家,才能更好地于云端翩躚起舞。
讓我們承載希望,繼往開來,勿失“工匠精神”,讓世界愛上“中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