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一條“甘肅明長城遺址遭農田啃噬,有的成農戶羊圈院墻”的消息引發社會熱議。景泰縣官方回應稱,當地長期重視并通過多種途徑保護長城,但因其分布范圍廣,自然條件差,保護需要大量經費和人力,僅靠當地,保護經費相對有限,需要全民參與。(2月9日中國網)
長城是整個民族的驕傲。景泰縣境內的明長城修建于明萬歷27年,縱貫境內長達69公里,這對于景泰縣而言,應該是非常榮幸的事,也是難得的歷史文物資源。按道理,對此該縣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像保護自己的生命那樣,把這段長城遺址保護好,至少不能使之被農田啃噬,淪為農戶羊圈院墻。
但實事求是說,因此就把板子打在景泰縣身上,顯然也有失公允,至少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眾所周知,近年來保護文物,面臨很多挑戰,但卻因為缺乏投入,很多文物保護工作都顯得蒼白無力。何況,景泰縣境內的明長城遺址,還具有分布范圍廣、自然條件差等原因,注定需要大量經費和人力。該縣叫“保護經費相對有限”絕非托詞。
再者,景泰縣境內的明長城遺址,本身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此,國家不能只給予一個牌子,或者看到保護不力就居高臨下指責,而應該客觀分析存在的原因,面對真實的困難和矛盾,拿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給予充分的人力、財力援助,共同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好。
近年來,很多地方文物被毀壞,一些地方在保護方面確實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此背景之下,同樣也有一些單位和人,在保護文物方面態度十分堅定。只可惜,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支撐,隊伍顯得單薄,最后“正難壓邪”,文物沒有保護好,反而成為犧牲品的事,可以說不勝枚舉了。
至此,在切實保護好景泰縣境內的明長城遺址這件事上,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地方單打獨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