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藝術與科技聯姻:曾侯乙編鐘演奏實現智能化

2017/3/8 9:45:16 點擊數: 【字體:

    編鐘由幾個人演奏?作為中國古代的大型打擊樂器,電視劇或紀錄片中常出現的數位樂手演奏編鐘的畫面,在今天或將有所不同。近日,由山東省煙臺豪特樂器有限公司聯合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省博物館研制的智能編鐘亮相。新編鐘可用鍵盤操作,由一位樂手演奏,且音準、音色等都具有可靠保證,受到社會多方關注。

    一人演奏的智能編鐘誕生

    編鐘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其由青銅鑄成,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排列,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或長形的錘、棒敲打不同音調的銅鐘,就能發出不同的樂音,演奏出美妙的樂曲。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曾出土一套戰國青銅編鐘,其規模足以占滿現代音樂廳的舞臺。智能編鐘即在這套編鐘的基礎上研發而成。

    2010年10月,煙臺豪特樂器有限公司將西洋銅鐘自動演奏音樂用于建筑塔鐘報時,研發過程中,有專家建議可以嘗試將聲音獨特的曾侯乙編鐘智能化。于是,研發一套用鍵盤演奏的智能新編鐘的念頭逐漸成形。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被曾侯乙編鐘的歷史文化及獨特的聲音魅力所震撼。同時也發現,除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外,曾侯乙編鐘獨特的5人演奏形式,使得演出門檻很高,仿制的曾侯乙編鐘大部分只能擺在博物館而不能演奏,游客很難聽到編鐘的樂音。”煙臺豪特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得臏告訴記者,多人演奏在音準、音色、節奏、力度及音樂表現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們做成用鍵盤操作、由一人演奏的新編鐘,會解決上述問題。”

    明確目標后,煙臺豪特樂器有限公司在原有的西洋音樂銅鐘研發的基礎上,聯合武漢音樂學院及湖北省博物館,全力研發可以用鍵盤演奏的編鐘。在耗時6年、投入2300多萬元后,最終研制成功。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新編鐘項目科技成果評價會”上,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為組長的10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傳統結合現代、藝術聯姻科技,智能新編鐘是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交融的代表性成果。

    敲擊力度由計算機控制

    記者看到,智能新編鐘保持了曾侯乙編鐘形制、紋飾等方面的青銅工藝特色。按照現代標準化樂器性能,把不同規格、數量的編鐘整齊有序地固定在鐘架上,并分別配置大小不同、配重相宜的鐘錘,應用現代集成控制技術,將鐘錘連接到相對應的集成器鍵盤上,通過敲擊鍵盤控制鐘錘敲擊編鐘,彈奏音樂,系國內外首創。

    智能新編鐘演奏系統由智能鍵盤或SD卡、主控板、電源及接口板、鐘錘控制板等部分組成。演奏系統有眾多處理器,除了中央處理器以外,每個鐘錘對應著一個獨立的處理器,按照相應的節奏控制各個裝置敲擊編鐘的時機和力度。

    智能新編鐘分人工演奏和自動演奏兩種。人工演奏方式下,智能鍵盤能感知演奏者演奏各個音符的力度,并實時將這些信息發送給包含多個處理器的主控系統,演奏系統讀取按鍵的力度值,并將對應編鐘鐘錘的力度值按比例放大,做到敲擊編鐘的力度大小隨演奏者的演奏力度而變化。整個系統的延時極短,從演奏者按下按鍵到敲擊編鐘的延時在0.07秒至0.09秒之間(與鐘的大小相關)。自動演奏方式下,演奏系統讀取存儲卡上的音樂文件,根據文件中各個音符的序列用相應的編鐘鐘錘自動演奏,并做到與音樂文件中的輕、重、緩、急相對應。

    此外,通過計算機采樣分析與模擬實驗,新編鐘能為每一件大小不同、重量各異的編鐘各自選配一個配重相宜的鐘錘、選定一個發音最準的部位、選擇一種音色最佳的敲擊力度與速度。同時,根據音樂表現需求,研發人員可以對所配鐘錘進行軟、硬度(即音色)預制,對演奏力度(即鐘聲的長短)進行控制,使傳統編鐘豐富的表現力得以充分保留。

    社會經濟價值亟待挖掘

    孫得臏介紹,通過上述新技術的運用,具備一定音樂基礎的演奏者即可單獨通過敲擊鍵盤來演奏編鐘。智能新編鐘的演奏控制系統可用通用樂器鍵盤,如鋼琴、電子琴甚至管風琴等鍵盤進行操作,使所有能演奏鋼琴等鍵盤樂器的演奏家和音樂愛好者都能演奏編鐘。

    “這也使得編鐘音樂表現力的統一性得到增強。”孫得臏介紹,傳統編鐘由多人以傳遞的方式分段分句進行演奏。由于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不同或現場出現的偶然因素,很難達到音樂表現力統一。而智能新編鐘由一人完成演奏,可以相對統一地表達音樂情緒與情感。

    此外,智能新編鐘的研發成功還進一步豐富了編鐘音樂的表現力。傳統編鐘一般以旋律較慢樂曲的演奏為主。新編鐘鍵盤等演奏方式,為豐富音樂節奏、速度等方面提供了可能性,編鐘音樂的表現力得到進一步拓展。

    孫得臏說,智能新編鐘采用國際標準音高、按照十二平均律進行調校與音高設計、音位排列,使有志于編鐘音樂創作的作曲家不再受中國古代編鐘傳統音列結構及演奏方法等方面的限制,根據普通鍵盤樂器的規律,就能開展編鐘音樂創作。他們的作品只要做成MIDI格式文件,就可以直接由新編鐘進行自動演奏。這無疑豐富了中國傳統樂器的傳播力和發展活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