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從河南墜子談傳統曲藝的城市生存之道

2017/7/7 15:48:06 點擊數: 【字體:

從河南墜子談傳統曲藝的城市生存之道
演員正在演唱河南墜子。
 

  【文藝觀潮】

  河南墜子和其他絕大多數的中國曲藝形式一樣,都是基于傳統的農耕文明或者說主要是鄉村文化的產物,自打形成以來,也主要是依托鄉村和為農民服務,逐步發展起來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育著一方的藝術。主要基于河南的地域方言衍生并依托河南的地域文化發展而來的河南墜子,自然首先或者說主要是屬鄉村沃野上的曲藝之花。

  但是,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和歷史的不斷演進,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越來越成為中國民眾集聚和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中國政府近年來所倡導的城鎮化發展步履,更使包括河南墜子在內的傳統曲藝,面臨著進一步跟上時代,同時在城市里獲得繁榮和發展的時代課題。為此,關切并思考其城市化的生存與發展之道,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

  簡單回顧一下河南墜子的發展歷史,即可發現,其在整個20世紀以來150多年間的藝術演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契機或者說原因,就是許多職業化的藝人及其班社逐步走向城市,并在城市里以不同的方式扎下根來。除了河南本土藝人紛紛進入本地城市如開封和鄭州等處坐地賣藝,典型如“北路”“喬派”河南墜子的創始人喬利元與喬清秀夫婦,由河南經河北到京津乃至沈陽,一路北上走進大城市的行藝足跡,就是這種發展與演變的代表性注腳。

  當然,河南墜子過去由鄉村走向城市的行藝之路,并非簡單一般的演出場所位移和生存空間變化,同時也為適應市民的欣賞消費需求和城市化的生存發展需要,在藝術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變化:好的方面是提升了藝術表演的整體水平,包括文學腳本的趨向精雅和完整、舞臺美術諸如服飾與化妝等的趨于華美與講究、說唱用嗓及演唱潤腔的更加優美和細膩等等;遺憾的地方是節目篇幅趨向精短,片段式的“摘唱”替代了長篇節目的“說唱”。原本連說帶唱以敘述故事擅長的河南墜子,在此過程中,基本上被演化成為只唱短段節目的曲藝“唱曲”。從而使原本的“墜子書”,變成了事實上的“墜子曲”。

  對此,很少有人去進行思考和深究。并以為這種變化,僅僅是節目篇幅上的長短調整。實質上是通過節目篇幅的“棄長摘短”,導致舞臺表演走向了“丟說剩唱”,進而將原本屬于“說書”即主要是擅長“敘事”的“墜子書”,演化成為“唱曲”即主要是“抒情”性的“墜子曲”。換句話說,節目的篇幅形態變化,引起了表演的“說唱”方式變化,進而出現了藝術的審美趨向變化。證之當今天津市曲藝團和北京曲藝團的河南墜子節目及其演唱,則這種變異就更加明顯而且深刻。因為,不僅河南墜子在這些團體的節目中幾乎沒有長篇“說書”;一些年輕演員的演唱,甚至基本脫離了河南方言的軌范。形態已然扭曲,韻味很難純正。至于由此帶來的對傳統“墜子書”連說帶唱表演中說表敘述功力和“變口”模仿技能等藝術特征及技巧的疏離與丟失,更是不言而喻。即使站在藝術本位的立場上去看,河南墜子歷史上的這種“城市化”變異,無疑是比較失敗和不宜提倡的,或者說起碼是喜憂參半的。

  那么,面對城鎮化的社會演進趨勢,河南墜子應當怎樣求得健康的生存和良好的發展呢?

  首先,要深刻發掘和全面繼承自身的藝術傳統,不在適應新時代新環境新變化的過程中迷失自我、丟棄本性。包括要秉持連說帶唱的表演格范,堅持長篇為主的創演追求,堅定敘事為主的“說書”傳統,堅守河南方言的審美本真。也就是說,不能在走向城市的過程中,隨波逐流,消極被動;而是要有理論自覺,藝術自信;主動融入城市,自主發展繁榮。畢竟,城市是一個八方來聚、五味雜陳的大熔爐。普通話是這里的通行語,城里人也不會都是河南人。如果僅僅去適應,而不同時注意要堅守,很容易滑入迎合乃至媚俗的泥淖,以致放棄自己的審美優長,丟棄自身的藝術特征。這樣的河南墜子“城市化”,且不說是否能夠發展繁榮,就是能否站穩腳跟而勉強地“生存”,也會成為問題。這是由于,不自覺的糊涂適應和無原則的媚俗迎合,等于自毀長城、自我“斃命”。必須引起高度的警覺!而之所以這樣說,也絕不是危言聳聽。一個時期以來曲藝界許多缺乏理論自覺和藝術自信的所謂“改革”“革新”或“創新”,走向了偏離曲藝本體的“戲劇化”“歌舞化”和“雜耍化”歧途,實際上演變成了針對自身藝術的“改行”“革命”和“創傷”。雖在客觀上也有著“適應時代”和“尊重市場”的考量,但由于這種“適應”和“尊重”,沒有同時或者說首先適應并尊重曲藝自身,所以才偏離了曲藝的本體特征,背離了創新的前提與初衷。殷鑒不遠,教訓很深。

  其次,要大力培養并不斷推出優秀的河南墜子新人與新作,不在進軍城市、占領城鎮的過程中缺乏主力、缺失內容。包括廣泛吸納城市青年參與到河南墜子的藝術創作和表演實踐中來,創作表演適宜城市人欣賞并能引發城市人共鳴和青年人喜愛的精品節目。道理很簡單,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激烈競爭時代,沒有具備全新文化素養的藝術家新人,就無法創作和表演具有新時代新氣象的河南墜子節目。促使河南墜子在城市里繁榮發展所需要的條件與因素固然很多,但首要的條件與因素,是新人和新作,是新秀和精品,是內涵和價值,是魅力和特色。當然,如何吸納并培育城市青年加入到河南墜子的藝術實踐中來,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急迫的藝術傳承課題和系統關聯工程。希望借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具體措施等等政策東風,切實加以有效解決。包括創新發展現代曲藝的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拓寬曲藝現代發展的制度空間等。

  再次,要積極參與并強力優化現代傳媒對河南墜子等曲藝的多媒介傳播和節目內容提升,不使電視和網絡時代的市民生活,缺失曲藝的文化熏染和藝術滋養。曲藝包括河南墜子是綜合性很強的表演藝術,擁有的基本藝術構成元素,就有語言、文學、音樂、美術、雜技等等,但口頭敘述表演的藝術表現方法和聲音傳遞為主的審美接受方式,使得其主要是屬“聽覺藝術”的范疇。這也給其現代傳播帶來了更大便利,不僅可以看,而且便于聽。而當下以手機終端為主要傳播渠道的大眾娛樂接受方式,更為河南墜子的“城市化”生存,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關鍵要看河南墜子等曲藝形式,能否做到用自身優質充足的藝術資源,去占領這個市場,贏得更大受眾。作為藝術家的“品牌”培育和作為藝術品的“品質”追求,因而成為河南墜子“城市化”生存的根本保證或者說“生命線”。

  當然,處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當今時代,作為鄉村文明重要代表的河南墜子及其說書傳統,在走向城市、服務今人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與絕大多數的傳統藝術形式一樣,都會是很多的,解決起來也不會是輕而易舉和一帆風順的。自身適宜“城市化”生存的業態培育包括創作、表演、伴奏、傳播等各個環節的人才培養和鏈條優化,以及生態營造包括文化環境、政策條件、教育機制、審美觀念等各個方面的要素支撐與輿論生成,都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完成,遠非河南墜子乃至曲藝界一廂情愿所可造就。從這個意義上說,河南墜子等曲藝的“城市化”生存,便不僅僅是屬于曲藝界的事情,而是整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事情。為此,讓我們都來關心和思考,也有待大家的關切與行動。

  (作者:吳文科,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