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發展中創造出來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光輝燦爛的歷史見證。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從2007年開始實施至今,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程。2016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還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被列為百項重大工程之一,由此可見其重要程度。
古籍保護,需要從國家到地方的合力。在我省的詔安縣圖書館,有一批不知歷經多少歲月多少曲折的古籍,正通過圖書館人的整理和分類,通過古籍目錄的出版,作為詔安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公之于眾。一個縣級圖書館為保護古籍所做出的努力,也讓人看到,“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實施不易和重大意義——
“拯救”被塵封的歷史
初夏的五月,暑氣漸長。而在詔安縣圖書館的古籍庫,5000多冊古籍和民國書正“享受”空調的恒溫恒濕待遇。這古籍庫里的一本本古籍,都是館里的工作人員歷經兩年多的時間親手整理的。從錄入到分類、從縫書皮到自制樟木夾片,傾注了工作人員不知道多少汗水和心血。
兩年多前,剛到詔安縣圖書館走馬上任時,這批飽經風霜的古籍和民國書是堵在館長葉妙琴心里的一塊大石頭。她甚至不知道這批書究竟是些怎樣的書、一共有多少本。但是,出于圖書館人對字紙的敬惜,她決定集合全館的力量,“拯救”這隅被塵封的歷史。正如她當時在工作日記里寫的:“古人頗知敬惜字紙,謂惜!,F代印刷品泛濫,對字紙的敬惜便比較不容易做到。但圖書館人不同,敬惜書籍,是我們起碼的專業素養,更是我們永不能改變的職業宗旨。”
在詔安縣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里,一篇題為《拾!返奈恼,詳細記錄下了他們開始古籍整理和保護的過程——
“2014年9月13日,陳瑞雪帶著自己的電腦來了……我們上網查看了各大圖書館的館藏古籍目錄,設計了表格,這是我們工作的開始……”
葉妙琴說,詔安縣圖書館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從2014年9月開始的,可謂舉全館之力。說是“全館的力量”,其實也就四個勞動力。“90后”女孩陳瑞雪承擔了最初的整理和書目錄入工作。瑞雪原本以為這只是個繁瑣枯燥的小任務,沒想到,這里面卻藏著大學問。
“一開始,我們不懂什么是書籍分類法,也不知道應該記錄下古籍的哪些信息。而且還有至少一半的舊書有殘損,書名、作者、年代版本等一系列基本信息都不全。”陳瑞雪說,他們只能從最笨的辦法著手,到處收集各大圖書館的館藏古籍目錄確定錄入內容、到出售舊書的網店搜索有無相同的版本、對照字典一個個辨別書名里的繁體字或異體字……
得到最好的安置
整理古籍的工作從2014年9月開始,大家在枯黃的書海里“掙扎”了三個月,收效甚微,迫切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于是,館長葉妙琴聯系了漳州市圖書館館長蔡宇飛。在市館古籍修復師陳潔如的指導下,大家開始學習給每本線裝書重新縫制封面以保護原版內頁,并用樟木夾片把一摞摞書捆綁收藏,等等。
陳潔如的這一條條指導意見,都被詔安圖書館人當成行動指南來執行,甚至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為了縫制好封面,圖書館還請來了已經退休的老圖書館人李蘇平,手把手地教新來的員工高秀卿。而唯一的男同事沈義榕則負責到當地鋸木廠挑選樟木,計算好所需數量、書本的厚度、大小比例等,鋸好、晾干。一部分樟木用于制作被他們戲稱為“炸藥包”的樟木夾片,另一部分則用來打造樟木書柜。他們還拉上了重量級的“外援”——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江水沐謄寫了千余條的書名標簽。這也給了圖書館人很大的鼓勵。
為了學習到更多的古籍整理和保護知識,館長葉妙琴也是抓住一切盡可能的機會。她到廈門、福州等地出差時,都會去當地圖書館特藏部,看看人家館藏的“炸藥包”,不厭其煩地詢問“炸藥包要橫的放還是豎的放好”“紗線要捆得緊些還是不要太緊”,以及古籍封面的書寫格式、館藏章、借閱規定等問題。
“從2014年9月開始著手,經過半年時間才把古籍目錄的整理錄入工作完成,緊接著是定制的樟木古籍書柜悉數完工入館,‘炸藥包’一一入住。直到今年1月,最后一批江水沐老師寫的書名標簽貼上書面。這兩年多的時間,我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待在存放舊書的小房間里,穿戴口罩、手套、帽子和專用的工作服,即使高溫酷暑也不能開風扇。”回憶起整理古籍的那段時間,葉妙琴很感慨,她甚至清楚地記得每一個時間節點和經手的每一本古籍。
2016年底,樟木古籍書柜悉數完工入館。詔安縣圖書館把最好最寬敞的一間房間用來安置這些古籍。給每個書柜做了防蟲處理后,給所有的古籍舊書重新按照經、史、子、集分類放置,再給書柜貼上標簽。至此,館內每一本古籍舊書,都得到了最好的安置。
貢獻地方力量
今年的2月28日,福建省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的專家來到詔安縣圖書館進行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指導和普查數據綜合審校。詔安縣圖書館的古籍整理工作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和贊揚。不久的將來,詔安縣圖書館的古籍目錄也將由漳州市圖書館匯總編印成書出版。這批收藏在詔安縣圖書館里歷經曲折的古籍舊書,也將作為詔安的一部分文化遺產公諸大眾。
“目前我們整理的這批古籍,或許年代不夠久遠,版本也大多比較一般,但卻是詔安本地重要的文化遺存,整理和保護它們是詔安圖書館人本應該做的事情。”葉妙琴說,更令他們高興的是,在2月份的審校工作中,專家們還發現了一本省圖和國圖都未有收錄的藏書。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已組織實施10年了。目前,全國性的古籍保護工作機制已經建立并日趨完善。2016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綱要中明確提出建設國家古籍資源數據庫。統計登記古籍的數量、品種,核定古籍價值并定級,認定古籍破損程度等工作,我國古籍的豐厚家底才能逐漸為人所知。地方力量,是推動這項工作的重要分子。詔安縣圖書館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自發所做的古籍整理和保護工作,即體現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實施不易與重大意義。
雖然5000多冊古籍和民國書已經整理完畢,但葉妙琴依然有著很多的思考。“目前我們盡自己所能讓這批書得到應有的、最基本的保護,但是,由于保存條件、技術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后續的修復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給詔安縣圖書館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省古籍保護中心專家來進行綜合審校時,專家“目驗原書”的工作過程,也是給詔安館古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的過程。經過一天認真細致的審校工作,順利完成了館藏古籍普查登記和審校,同時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對古籍諸多方面信息的咨詢和疑問。僅僅一天的交流,就讓大家獲益匪淺。
“縣級圖書館是發現、收集和保護地方文獻的最基層力量,也是能最深入接觸和了解地方文獻的觸角。在全國縣級層面乃至鄉、村的民間,還有太多未被發現、整理、保護的文化。縣級圖書館專業知識、人才以及資金等方面的欠缺,都導致這部分遺產被挖掘和保護愈發困難。”葉妙琴說,國家對“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視,讓詔安縣圖書館人很受鼓舞,他們希望在古籍保護和修復的專業培訓、技術指導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幫助,讓地方力量,能夠為中華古籍的保護,貢獻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