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意識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緊密相連。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古往今來的先哲們在不斷解釋、追問、探尋責任的主體、責任的體現、責任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責任倫理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多次強調要“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的“天下大同”的理想抱負,“止于至善”的品行追求,“修齊治平”的人格實踐,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體現了責任情懷、責任意識與責任擔當。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責任倫理思想,是時代賦予每個人的職責使命。
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想抱負,體現為在國家層面上的責任情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古往今來,進步思想家總是將建立“大同社會”作為最高的理想孜孜追求。從先秦道家“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模型,儒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理想抱負,到近代康有為“無邦國,先帝王,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追求,無數賢人志士以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彰顯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探求救國救民和國富民強的各種方案,將個人、家庭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譜寫出綿延不絕、源遠流長的5000年中華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這種家國共同體和貫穿其中的“天下大同”的理想抱負,正是主體在國家層面上責任倫理的生動實踐。
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層面上的責任情懷,就是要求主體具備以天下為己任這種家國情懷的擔當精神。“家事國事天下事”,家國情懷應當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情懷。當前,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發展和前進中出現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必須面對,諸多的困難和問題必須解決。這就更需要每一個人貢獻出自己的智慧,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彰顯出自己的情懷,樹立起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國家責任倫理資源,心懷家國天下的責任情懷,將個體的追求融入國家的追求之中,將個人的夢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
優秀傳統文化中“止于至善”的品行追求,體現為在社會層面上的責任意識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總是生活在社會網絡和關系當中。人的社會性,規定了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角色的承擔性以及相關社會義務的履行性。作為責任主體的人,怎樣有道德、負責任地為人處世,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人,是責任主體對在特定社會關系中應承擔責任與義務的理性選擇和自覺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主體社會責任的思想博大精深、意蘊深遠,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從人際倫理、職業倫理、交往倫理方面對主體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了大量闡述,凸顯出社會性規定對主體在社會層面上的責任倫理要求。
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層面上的責任意識,就是要求主體具備一種對社會負責、對社會擔當的責任意識。越是處于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期,主體的社會責任越發凸顯其現代價值。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社會責任倫理資源,著力培育社會責任意識,能夠有效引導個體樹立內心的社會責任擔當信念,培育作為社會人應當具有的責任倫理,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的人格實踐,體現為在個人層面上的責任擔當
“克明俊德”“為政以德”。個體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就在于生命個體在對道德和人格的追求中的價值實現。這種實現既體現為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情懷與責任精神,更內在體現為對生命個體的責任意識與責任擔當。因此,修身立德、向上向善一直以來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個體責任倫理的要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這就把對道德的追求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強調的就是修身立德,對自我品行的修身,對自我責任的修身,對真善美追求的修身,等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個體圣賢人格的追求,成為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生命價值責任與擔當。
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個人層面上的責任擔當,就是要求主體在人格養成、心性修為上追求和養成一種“人皆可為堯舜”的理想人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自我培育起一種從“小我”到“真我”的責任倫理,具備一種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擔當。市場經濟交易原則侵襲下的主體,面臨著道德滑坡和信念缺失的現代性問題,如何恪守心中的道德律令,如何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如何回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三個命題追問,進而在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生活世界中實現人格的完善、道德的提升、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意義世界,是個體生命價值的終極意義所在,這也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責任倫理在個體層面的根本要求。
(作者:馬純紅 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