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山西、天下晉商、十大元帥、十二生肖……中國塞北一家民辦博物館里,黃色襯托著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大紅色剪紙,溫暖又不失雅致。
這里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剪紙專題博物館——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也是它在國有博物館幫扶“蛻變”后的全新亮相。
廣靈剪紙俗稱“窗花”,由民間刺繡工藝演變而來,形成于明代,在清朝道光年間趨于成熟。其后,經過不斷改進,廣靈剪紙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如果沒有幫扶,我們就會停滯不前,展示和服務都跟不上去。”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五代傳人張棟說,2007年他和父親創辦博物館的初衷就是想建一個非遺保護基地,起到展示、教育、傳承的作用。
慶幸的是,情況在2011年發生了變化。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的試點工作,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入選成為全國三家試點之一。2011年9月至12月,國家和山西省共投資117萬元,由山西博物院對其開展展覽和服務提升工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今,走進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20個展柜里展示著多姿多彩的剪紙作品,專業燈光、觸摸屏、電視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在互動區,參觀的游客可以向專業技術人員學習、模仿剪紙工藝。
“現在感覺我們有了‘娘家’,能夠融入到博物館行業的大家庭中了。”張棟說,國家重視的感覺是無法用金錢來替代的。博物館被認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后,他們更有了奮斗的動力。
廣靈剪紙博物館只是國有博物館幫扶民辦博物館的一個縮影。在上海,由臺灣人楊慧珊、張毅夫婦投資興建的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經過上海博物館近半年的幫扶,建立了藏品檔案、數據庫,改善了藏品保存和展示環境等。在四川,成都華通博物館經過武侯祠博物館幫扶后,已開始“走出去”舉辦交流展覽。
目前,中國的民間博物館在政府部門注冊的已達456個,占到博物館注冊總量3589個的10%以上。加上尚沒有注冊的私人博物館及收藏室,中國民間博物館的總數可達到千家。
然而,在中國博物館駛向“快車道”的同時,民辦博物館由于缺乏資金、人才流動大以及政策因素等,大部分民辦博物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經營模式,藏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和社會價值還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民辦博物館發展正處在探索階段,管理模式和藏品歸屬仍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太原市博物館館長劉軍說,國家正在通過“國有幫民辦”等形式進行積極探索。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中國3000多座博物館中不到600座符合現在標準,很多只是掛牌辦展。未來提高博物館質量將是管理的重點。
據了解,目前《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管理辦法》(草案)、《民辦博物館章程示范文本》(草案)正在審議中,國家正在積極探索支持民辦博物館發展的長遠模式和長效機制。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辦博物館就是希望能夠使更多人接觸,讓更多人受到文化的熏陶。”張棟說,目前來參觀者中三分之一是學生,通過展覽他們就對廣靈剪紙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有了初步認識,有些孩子感興趣了就學上了剪紙,也達到了保護和傳承的目的。(原標題:中國探索“國有博物館幫扶民辦”之路發展特色文化)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2-11-19 作者:王學濤 胡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