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版《說文解字》”獲贊譽 用漢字解讀古人教育觀
2012/12/30 13:24: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人信奉“黃荊棍下出好人”、教孩子學東西喜歡手把手,從漢字的造型就能看出來……日前,解讀漢字的新作《讀字》專家研討會在南岸區舉行,來自市文聯、市語言學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的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其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給予了這本書“當代版《說文解字》”的贊譽,但它的兩位作者并非科班出身。
謝飛東,今年37歲,聶暉,今年36歲,都是重慶南岸人,兩人都在企業工作,這本厚達400多頁的《讀字》其實只是業余產品,花了他們10年的心血。
兩人是夫妻,有一個6歲的女兒,今年剛進入小學讀一年級。聶暉說,寫出這本書,是因為沉醉書法藝術近30年,天天和漢字打交道,產生了探究漢字秘密的欲望,其中也不乏多年來對女兒教育的心得體會。
“教”和“改”
古人信奉“黃荊棍下出好人”
“古人信奉‘嚴師出高徒’、‘黃荊棍下出好人’,這也被他們融進造字法當中。”聶暉說,以“教”和“改”兩字為例,右半部分的反文,甲骨文里原是一個人手持棍棒或鞭子的形象。
“改”字左邊是“巳”,代表小孩子,意為拿起棍棒體罰小孩,才能讓他們改正錯誤。“教”字在甲骨文里,左上為“爻”(算籌之義),右下為“子”,意為持鞭教小孩學算籌。放牧的“牧”字也是反文旁,古人教育小孩和放牧牲畜一樣,都要用鞭子。
謝飛東說,體罰是現代教育明令禁止的,他教育女兒幾乎沒有用過棍棒。
“教”的演變
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在甲骨文、金文、篆書中,“教”字左上部都是“爻”字,代表具體的知識技能。到了東晉王羲之的楷書里,寫法已經和現代漢字相同,左半部分變成了“孝”。
“這表明古人教育觀的演變,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認為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聶暉說,楷書萌芽于漢代,漢代舉孝廉、舉秀才,但孝廉比秀才更重要,而“孝”的含義也不僅限于對父母的孝順,在家孝敬父母、在朝忠誠君主、在外友愛朋友,是古人的一組類推觀念。
“古人的教育觀念在漢字中保存下來,一直延續至今,仍在對我們產生影響。”聶暉說,尤其是孝老教育,今天更應加強。
四川大學教授林木:《讀字》創意性地從人的身體、人的生活、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的上層建筑、自然界5個篇章進行了文字結構的解析,配以生動具體的文字字形圖例,讓人對漢字的起源、發展與演變有一個生動直觀的印象。
重慶語言學會副會長戴偉:《讀字》中,通過漢字解讀中國教育觀的部分,既不失學術本意,又讓人耳目一新。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副所長鄧章應:《讀字》兼顧了學術與普及兩個層面,填補了中間地帶的空白。
謝飛東,男,字啟明,中國古琴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重慶書畫社成員、宏聲書畫社名譽社長。
聶暉,女,重慶市十佳才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古琴學會會員、重慶書畫院創作部副主任,重慶天風古琴院成員,南岸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詩詞、楹聯作品被收入《中華詩詞文庫》。
來源:重慶晚報 時間:2012年12月17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