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文化里,登樓抒懷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行為。極目遠眺,逝水長天,拍遍欄桿,撫今追昔,佳作名篇水到渠成。千百年來流傳的登樓文化,也許比樓閣本身更值得稱之為“遺產”。
湖南岳陽樓
洞庭湖與長江交匯之處的岳陽城,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三國時期,吳國魯肅在此處建閱軍樓,用于操練水軍。唐代在閱軍樓舊址重建樓閣,稱為岳陽樓,后毀于唐末戰火。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的官場好友滕子京被貶至岳州,次年主持重修岳陽樓。滕子京寫信給范仲淹求一篇樓記,附一幅《洞庭晚秋圖》供他參考。當時范仲淹因主持慶歷新政失敗被貶至豫西的鄧州,正好借機抒發家國之嘆。未登岳陽樓的范仲淹,寫了一篇根本沒有描繪樓閣本身形貌的文章,卻使岳陽樓與一般形象工程有了格調上的根本區別。滕子京又請書法家蘇舜欽書丹、雕刻家邵竦篆刻,將《岳陽樓記》刻于雕屏。樓、記、書、雕刻,并稱四絕。1078年一場火災,燒毀了雕屏和僅建成33年的北宋版岳陽樓。現在,岳陽樓陳列著兩件仿宋代四絕的雕屏,一件為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書寫,一件為道光年間雕刻師臨摹。
岳陽樓有史可查的修葺與重建共30余次。現存樓體為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時任知府張德容所建。1932至1934年,湖南政府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幾次撥款維護岳陽樓,規模最大的是1983年進行的落架大修。
大修過程中,主樓拆卸成木構件40800多件,保留使用20500余件,修補翻新2040余件,復制替換18200余件。支撐古樓的40根楠木柱,保留原件20根。另外20根已被白蟻蛀成蜂窩。其中11根損壞嚴重的復制替換,9根采用化學加固法整修。如意斗拱1200多件,經修補翻新后繼續使用990多件。清代琉璃寶頂、龍鳳脊飾和宋代花崗柱石等保存原件使用。為加固樓基,澆鑄鋼筋混凝土地梁使臺基加高30厘米。
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建于贛江之濱,因其封號滕王而得名。建閣20余年后,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閣上即席作賦,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神句。歷史上滕王閣重建21次,第22次重建于1989年落成。
滕王閣最后一次被毀是在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為阻止國民革命軍進攻南昌,守城的孫傳芳部下岳思寅、唐福山、張鳳岐等人,命士兵在城墻外縱火。滕王閣就在南昌城章江門外,連同萬余戶民房店鋪被燒得片甲不留。
1942年,梁思成和助手莫宗江考察南方古建途經南昌,應邀繪制《重建南昌滕王閣計劃草圖》。他們根據“天籟閣”舊藏宋朝宮廷畫《滕王閣》,并參照《營造法式》,繪制了彩色透視圖1幅,平面圖1幅,立面圖3幅,斷面圖3幅。
20世紀50年代,江西省人民政府準備根據這8幅草圖建閣,并且再次征求了梁思成的設計意見,在原方案基礎上增添10米高臺,代替已經拆除的城墻,呼應滕王閣。1985年,重建工程開啟,歷時4年完成。
山西鸛雀樓
在山西永濟1997年重建鸛雀樓之前,這座樓已經在世間消失700多年,它不像黃鶴樓、滕王閣等有歷朝繪畫和近代照片作為參考。重建時經研究論證,確定了仿唐風格。
鸛雀樓最初為北周大將軍宇文護為鎮守黃河畔所建,唐代成為觀黃河風景的名勝,盛唐邊塞詩人王之渙在此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元朝初年,鸛雀樓毀于戰火,但樓基直到明初還存在著。后來黃河泛濫,鸛雀樓僅存的遺蹤也付諸流水。
鸛雀樓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古時黃河岸邊有大量鸛雀,一種類似鶴的水鳥,它們時而在淺水中捕魚,時而成群飛到樓頂棲息。現在這種鳥已經很稀有,屬于保護動物。
山東蓬萊閣
蓬萊閣于宋嘉祐六年(1061年)始建,明代擴建,清代重修逐漸形成現在所見的建筑群。1982年入選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筑坐落于丹崖山極頂,閣前是懸崖絕壁,大海茫茫,是欣賞“海市蜃樓”的最佳地點。
蓬萊閣揚名海內的契機是蘇軾被貶至登州(宋時蓬萊隸屬登州府)。他在登州僅任職五天就被調走,但他游蓬萊閣后寫了一首《海市詩》,雖然他并沒看到海市蜃樓。登州士人將他的手跡摹勒上石珍藏于閣中。
蘇軾逝世后第二年,即1102年,蔡京、童貫得勢,查禁政敵書籍,朝廷下詔“應天下碑碣榜額,系蘇軾書撰者,并一例除毀”。《海市詩》碑刻遂被毀。現在蓬萊閣有一方《海市詩》碑刻,為金皇統年間根據宋代拓片復制,是“鎮閣之寶”。漢白玉質地,長2.17米,高0.92米,厚0.23米,正面為《書吳道子畫后》,是蘇軾在登州官員家中觀賞吳道子作品后寫下的感想;背面為蘇軾楷書《海市詩》。
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傳說是起源于三國時期的軍事建筑,興盛于唐代,屢次摧毀于戰火,和平時期重建。歷朝重建黃鶴樓,并不把它當作古跡來復原,每一次都依當時審美重新設計。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國力衰微,同治樓的規模比乾隆版的黃鶴樓小得多,但設計精美,建成后被制成彩燈造型送至京城,一時聞名海內。光緒十年(1884年),漢陽門外董家坡民房起火,大火借風勢將木結構的黃鶴樓燒得只剩下一座寶蓋銅樓鼎。
1978年,重建黃鶴樓提上日程。“文革”前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建筑師向欣然拿出設計效果圖,一舉中標。他堅持參照“同治樓”,體量擴大,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新黃鶴樓屬于20世紀80年代仿古建筑的精品,1987年獲得魯班獎。
南京閱江樓
南京下關區的閱江樓是2001年建成開放的鋼筋混凝土建筑。以至有專家說,閱江樓參加打包申遺是“開國際玩笑”。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都城南京的獅子山建一樓閣,以紀念建國偉業。他曾經在這里大敗勁敵陳友諒。長江在獅子山腳下流過,朱元璋親自為之命名閱江樓,并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同題作文。大學士宋濂寫得最好,后來入選《古文觀止》。明朝初年財力不足,而且還在修筑南京和中都鳳陽的城墻,建豪華的樓閣不合時宜。樓基剛打好,朱元璋后悔了,決定停建。
昆明大觀樓
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約1690年),樓址位于昆明滇池草海北濱。咸豐六年(1856年)毀于戰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完成。1930年,昆明市長庾恩錫修葺大觀樓。他請書畫家趙鶴清協助,以“西湖十景”為藍本,仿西湖白堤、蘇堤,修筑長堤;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觀樓周邊至此發展為集湖光山色的公園,景觀延續至今。
庾恩錫早年留日,攻讀園藝,不僅設計大觀樓景區,還改建了翠湖、古幢、金碧等公園。他不滿官場作風,任職13個月后就辭職,將全部市長薪俸捐贈給昆明警長、警士。辭職后,他創辦了著名的重九云煙公司。庾恩錫之子庾家麟遷居臺灣,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庾澄慶。
西安鐘鼓樓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安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整體東移1000米,所用木料都是原件拆下又復原組裝。鼓樓坐落于北院門街的南端,與鐘樓相望,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西安鐘樓原來懸掛的巨鐘是唐朝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原為長安城內的景龍觀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鐘樓。1953年景云鐘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陳列于二門里東亭內。鼓樓上原來的大鼓毀于戰亂。1996年,鐘鼓樓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促進文化旅游,鼓樓重制了一面大鼓,高1.8米,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鼓面直徑2.83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而成。同時仿制景云鐘,1997年1月30日懸掛于西安鐘樓基座的西北角。每逢節假日,鐘鼓樓都會再現暮鼓晨鐘的傳統。
長沙天心閣
自明代以來,天心閣被視為古城長沙的標志。它位于長沙地勢最高處,其基座為始建于西漢的古城墻,明洪武年間修復加固。1923年開始,湘督譚延闿下令拆除古城墻修筑環城馬路,一批文人提議保留天心閣下城墻作為文化遺跡。現在這段城墻成為長沙古城唯一遺存實物供人憑吊,長251米,高13.4米,頂面寬度為6.1米。
1938年11月,日軍占領岳陽逼近長沙,蔣介石密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實行焦土政策。結果火勢失控,整整燒了五天五夜。由于12日在當時的電報代碼中稱“文日”,大火發生在夜間,這場災難史稱“文夕大火”。3000多人喪生,包括天心閣在內的長沙城中所有地面古跡及文物盡毀。
現在的天心閣為1983年重建。200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及“文夕大火”67周年,“文夕大火”警世鐘在天心閣落成,告誡市民勿忘國恥。
寧波天一閣
在打包申遺的名樓之中,天一閣也許是最接近世界文化遺產標準的。它坐落于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世界最早的三大家庭圖書館之一(另外兩個是意大利的馬拉特斯塔圖書館和美第奇家族圖書館)。明朝兵部侍郎范欽1566年建成天一閣,存放他收藏的七萬多卷典籍。為閣樓命名時,范欽取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以水制火之意。樓前掘“天一池”,蓄水以防火。范欽的重孫范文光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使天一閣及周邊發展成典型江南私家園林。
天一閣歷經13世,400余年。經過幾次失竊和近代侵略者掠奪,到1940年,閣內的藏書僅存1591部,共13038卷。1949年后,天一閣收歸政府,追回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書,補充當地收藏家捐贈的古籍,現藏珍版善本有8萬多卷。(原標題:盤點十大名樓今世前身 登樓文化更值得稱“遺產”)
摘自《文史參考》2012年第23期 作者:江仙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1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