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剛過,何水法就帶著100萬元捐款,到洛陽平樂村捐建“何水法希望畫院”,指導農民畫家畫牡丹。
平樂有“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稱號,當地農民種牡丹、畫牡丹,形成了一條從種牡丹、畫牡丹到銷售牡丹畫的完整產業鏈。三年前,何水法第一次來到平樂村,看到近兩千畝的牡丹種植園和手握畫筆忘我創作的淳樸農民時,被深深感動。他當即為農民畫家講解畫理并示范創作,還提出以后會常來輔導。當他第4次為這里的農民講課時,一個構想在心中誕生:何不捐資為平樂村建造一所“希望畫院”,吸引更多畫家來此講學授課?
多次的調研與授課讓何水法看到了平樂村牡丹畫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也看到了目前制約該產業進一步提升的瓶頸所在。
“優秀文化的源泉,離不開生活,我從50年的花鳥畫藝術實踐中,深切感到,只有與人民、土地結成命運共同體,藝術家才能獲得不竭的創作激情與靈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平樂農民繪畫緊緊植根于朝夕相處的土地與表現對象中,洋溢著質樸濃烈的藝術情緒,是有其先天優勢的。但是,從生活中提煉而出的藝術經驗,還應該重返生活,回報生活。目前制約農民畫發展的主要問題,主要是缺乏師資與交流平臺,他們的作品仍然保留著傳統民間繪畫千人一面的特點。如果當地能夠有一個常設的學術機構,定期聘請有資質的畫家來此授課講學,將大大提高當地農民畫的水平和格調。”何水法這樣闡釋他捐建“希望畫院”的初衷。
去年4月,“何水法希望畫院”奠基,平樂村的書畫熱情進一步高漲。目前該村專業畫師已達800人,加上裝裱、銷售相關從業人員則有1300余人。他們在去年一年的時間里賣出了28萬幅畫,創收5000萬元,大大超過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當地幾百個農民畫家,畫出的牡丹如出一轍。”何水法說,“我要為平樂村建一座‘希望畫院’,讓專業畫家帶著他們寫生、創作,提高他們作品的格調,讓年長者畫出氣勢,年輕者畫出靈氣,女孩子畫出秀美。”
何水法知道,目前像平樂村一樣有著悠久傳統文化形式的村落還有很多,如果政府鼓勵和支持這些地區發揮自身傳統優勢,發展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同時根據現實情況,采用政府發起、民間贊助,或者民間創建、政策補貼的形式,鼓勵在農村開辦“希望畫院”、“希望戲院”、“希望藝術院”、“希望文化院”,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扶植引導,將促成農村文化藝術發展走出瓶頸,完成轉型提升。
因而,何水法將“推廣‘希望畫院’模式***農村文化藝術發展瓶頸,實現精神文明成果基層共享”提交今年全國政協會議,并列出了具體實施辦法:第一,制訂合理的政策與規劃。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與規劃前,可邀請專家調研,鼓勵農村基層針對自身文化特點,發展文化產業。第二,“希望文化院”應結合農村實際,以自主、自愿的方式發起和建設。各地“希望文化院”可視建設情況,給予組織上和經費上的支持。第三,充分發揮“希望文化院”的教育功能,聘請專業人員定期開設特色培訓與一般文化教育課程,吸引文化名家參與農村教育,逐步實現文化藝術交流的城鄉一體化,切實解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這是我今年最為重要的提案,”何水法說,“有了種子就有了希望,我期待著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早日在廣闊的希望的田野上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把‘希望畫院’作為藝術的播種機、推廣站!”(原標題:政協委員何水法捐建農村畫院 呼吁***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