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圖:gettyimages

武超穎Phtero 外資IT人,咖啡愛好者
近日,某知名咖啡連鎖店新開分店,門口立著“杭州靈隱寺店盛大開幕”的易拉寶,結果遭遇吐槽聲一片。
在歐洲,咖啡文化已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化形式。從第一家咖啡館的出現開始,“歐式”咖啡文化就一直在迅速發展,無論品質或味道,環境或情調,形成一股濃郁咖啡香的獨特氛圍。而今,咖啡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喜愛,從最開始純粹只是喜歡咖啡醉人的濃香,到現在逐漸被咖啡文化所吸引和感染。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咖啡品牌在超市的貨架上粉墨登場,越來越多的咖啡種類“普及帖”通過網絡傳遞,越來越多的咖啡廳出現在城市的大小角落,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愿意遠離喧嘩……握在手中的咖啡,或許已經不是一杯咖啡那么簡單。
專題采寫:記者 黃嵐
“以啡交友”是平凡日子里最好的點綴
我喜歡味道醇厚,味覺豐富的飲品,如果氣息溫暖則更佳。咖啡是能夠同時在這三個方面都能讓我獲得滿足感的飲品之一。然而我并不追求咖啡在品味方面的文化特征,咖啡就是咖啡,無論它有多少種風味,它最本質的使命在于滿足我的口腹。一杯咖啡能夠給我帶來的是一次口腹上的滿足感,它溫暖、醇厚、味道豐富,消耗在品嘗它之上的時間,給予了一個身心放松的間隙,因此,咖啡本身和品嘗咖啡的環境對我來說是同等重要的。對我來說,最理想的“咖啡環境”莫過于能夠看見外界環境的半開放場所,它需要有宜人的溫度,足夠的亮度,以及寧靜。
和國外的咖啡文化相比,國內總是習慣于將咖啡文化、咖啡廳和小資捆綁在一起,雖然可以理解,但也總讓我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國外的咖啡大概就像中國的茶――意識到我們是活在當下而不是前朝,是現實而不是小說――便該明白,縱然品嘗咖啡也能有類似在西子湖畔品一茗雪水云綠的境界,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往腹中灌一碗黃湯,偷得浮生半日閑。
談到咖啡文化,首先要弄清楚這到底是“咖啡文化”抑或是“咖啡廳文化”。若是前者,就得看咖啡本身與我們的味覺的對口程度――坦白說,就像現代被人喝得更多的是冰紅茶而不是金萱烏龍一般,咖啡、奶、可可與奶油的混合物到底算不算文化,決定了大家對咖啡文化傳播的樂觀程度;至于后者,似乎更接近餐飲行業的經營范疇,現在的咖啡廳,從前的泡沫茶飲館,再到西餐廳乃至酒樓包廂――除去時髦因素,這類“文化”實際上赤裸裸地與消費能力掛鉤。當然,也可美其名曰“小眾文化”和“平民文化”。
然而,今天的咖啡對我而言亦有則更多的意義,這是因為通過在咖啡廳享受口腹之欲的過程,我結識到了一些新的朋友,如此一來,咖啡在我的思維中便有了額外的聯想。可以說,在咖啡廳結識的若干朋友是我一年多日子以來在兩點一線的日常生活中值得一提的亮點之一。作為一名IT碼農、已婚男性和父親,交際圈的極端收窄顯而易見。然而,因為一杯咖啡而踏入一家咖啡廳,被其使用鮮奶而不是奶精制作飲品吸引從而成為常客,再被他們的店員能在兩、三次消費后便記住顧客的姓名、喜好,再到感嘆于他們連袋泡茶的標簽都記得貼住或栓緊從而避免整個茶包落入飲品中的細節,最后與他們中的若干位成為并非形而上的朋友,這種經歷本身已經是單調的日子里最好的點綴。(原標題:咖啡文化:以“小資”之名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