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包括有機聯系、互為影響的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文化內容創新程度,如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容創新,以及經濟、政治、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創新對文化創新的促進;第二個層面是文化創新性強弱,即國家或民族文化創新因素對廣大民眾創新影響力的強弱。第一個層面積累程度越高,就會越影響第二個層面,即文化創新性越強。反之,亦然。文化創新性強弱又必然影響第一個層面。所謂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化融入民族血脈之中,影響人們自覺行為,如果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創新性強,就會影響其民眾自覺創新,不僅文化工作者會自覺進行文化創新,各行各業人士也都會自覺進行創新,從而促進科技等各項創新、促進各項改革、促進制度創新,進而又相應地促進各種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根本手段,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不竭動力。
中外歷史一再說明:文化創新性強,文化就會先進,文化資源就會經過創新利用,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反過來,如果文化創新性弱,甚至保守性強,文化就會落后,那么這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資源就難以得到有效轉化,甚至成為包袱,制約其經濟社會發展。由此審視:目前我國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文化資源難以有效轉化為經濟資源,文化產業缺乏自主創新、炒冷飯、因循模仿,以至“山寨”流行、畸型創新;改革開放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各行各業火熱的生產生活實踐,很少能轉化為宏揚時代精神、人民群眾喜愛的品牌文化產品……等等,究其根源,都在于我們的文化創新性不強。至于要從根本上解決改革攻堅、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等深層問題,根本上還是要依靠文化創新激發全民族各方面的創造活力。
為此,我們認為:
第一,必須在打牢我們傳統文化根基,注入足夠的優秀文化底氣,樹立文化自信,在提升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推進文化創新;必須用創新破除傳統文化中的保守性因素;必須把握“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方向。
第二,必須通過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束縛各方面創新實踐的體制機制,激發各行各業創新活力,以豐富多彩的創新發展成果,為文化創新源源不斷地提供充足的營養。
第三,必須繼續擴大開放,在加強國際交流中博采眾長,有機吸收適應我國國情的外來優秀文化,不斷輸入促進文化創新的新鮮血液。
第四,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樹立正確的思想,營造有利于文化創新的優良環境;必須調動各種媒體,為文化創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第五,必須加大各種創新實踐,按照剛剛閉幕的中共中央十八屆二中全會所提出的“把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第六,必須優化教育方式,在有機繼承的基礎上,從那些只重死記硬背,不重舉一翻三、靈活運用,重知識、輕技能,重研究、輕應用,重應試、輕素質,只顧學習、不顧創新等泥沼中跳脫出來,建立創新型教育體系,培養創新性人才。
第七,必須制定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文化創新法規、政策及激勵措施促進并保障文化創新。
第八,必須加快文化與科技的深度結合,促使文化人利用科技進行文化創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文化科技研發,支持各種文化科技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建設,建立文化科技學科,發展文化科技產業,著力用科技為文化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第九,必須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促使立足于原創基礎上的高端、龍頭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事業并帶動其他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創新發展,營造催人奮進的創新文化。
第十,必須建立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文化創新人才隊伍;抓緊組建知識結構合理的各種文化創新團隊,打造多種適應文化發展需求的文化創新平臺。
根據以上分析,建議黨中央、國務院將文化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重要的系統工程加以推動,并大力一以貫之,從而不斷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作者李修松為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安徽省委主委、省文化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