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房奴的不只是房價 還有扭曲的文化心態
2012/11/15 16:53: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現在房子太貴了,很多同學的爸爸媽媽買了房子把錢都花光了,還向銀行借了很多錢,都沒有錢給孩子買玩具了。”昨天在十八大新聞中心,11歲的小學生記者張佳鶴向住建部部長姜偉新請教怎樣能讓房價降一些。姜偉新回答小佳鶴道:社會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希望你們小朋友好好學習,房價的問題將來會解決的。(據11月13日《長江日報》)
“買房子把錢花光了,沒錢給孩子買玩具”聽起來楚楚動人。但如果認真思考,它可能是荒謬的。父母連幾十萬上百萬的房子都買得起,現在卻連兒童的玩具也買不起了?當然我理解,不是真的買不起,而是“沒心情”買了。成為房奴父母覺得自己已經窮得一無所有,不愿意在孩子玩具上花錢,所以才編了這樣一個借口來打發孩子。而天真的孩子,卻真以為是“高房價”害得自己買不到玩具。
過于沉重與窒息的生活,會讓很多人失去很多美好的“興趣”和生活。比如,焦慮和煩躁的房奴,顯然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為孩子選購好玩的玩具,去共同研究神奇自然世界里的花草蟲,一起去做那些好玩的游戲。他們更喜歡告訴孩子,我們被房子折騰得一無所有,高房價讓我們家變成了窮人。所以,爸爸得更努力和更勤奮的工作,早點還清欠銀行的錢(盡管可憐的他每天在工作上已經做得足夠的勤奮)。房奴還會無形的將這種壓力傳染到孩子身上。他們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是暗示你得開始更有責任感,盡管這時常意味著過多的壓力。“兒子,你一定得好好讀書,考更好的成績上更好的大學,幫助我們家擺脫窮困的生活”。這是很多窮父母時常告訴兒女們的話。
更可悲的是,如果自己沒有變成工作機器,兒子沒有成為學習機器,在他們眼里,一切將是“很不正常”,會讓這些父母們感到非常的惶恐與焦慮。怎么可以如此不上進?其實還完全可以過得更好的!我已經聽過太多這樣的抱怨。
如果手中的金錢真是有限的,在房子和兒子玩具之間,我相信很多中國父母會義無反顧的選擇房子,而根本不是玩具。因為一種惡俗而有毒的思想已經徹底的綁架了人們,買一個房子是種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你沒有在城市里真正擁有一座房子的產權,似乎連結婚的資格都要被質疑的,會有一種自卑感和落伍感,或者是一種被城市和生活拋棄的感覺。正因為有這種想法,很多剛大學畢業幾年的小屁孩就齊齊落水,爭先恐后的成為房奴,不惜挑戰那種時常令人感到絕望和窒息的經濟壓力。但這同樣是荒謬的,無論是住房還是租房,住宿條件和生活環境都是一樣的。但心理的那道坎讓太多人,根本接受不了住在自己沒有產權房子里面的生活。
在這種高度統一的生活思想下,13億人口的大國,在制造著一種無比強勁且日趨膨脹的消費需求。當這種購房需求旺盛,供求卻有限的市場環境下,房價自然一步一步被推得奇高無比,讓更多人成為越來越沉重不堪的房奴。
人們總是充滿抱怨,認為房價是可惡的房地產商哄抬起來的,政府應該把房價“管治”下去。可是,如果在消費和購買房子上,整個國家的人們如果不保持理性與節制,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爭取成為房奴,全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投入到買房和炒房上。當整個經濟被房子徹底綁架后,恐怕房地產商再有“良心”,政府調控房價下手再“狠”,從長遠來看,都已經難以剎得住房價的不斷攀新高。
回顧人類欺騙自我、渴望奇跡的全部歷史,辛普森總結道:“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會發明、最會欺騙,也最容易上當受騙的一種動物。”在今天買房這件事情上正是如此,人們付出了所有的積蓄和老本,以為他們擁有了美好的房主生活。但實際上,他們依然只是擁有房子60年產權而已,還是沒有擺脫租客的身份。但虛榮與惡俗卻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讓人們產生肥皂般的幻覺,以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不但徹底的擁有了房子,成為城市的主人,還抵御住了高房價的傷害。
在房奴家庭中成長的下一代是不幸的,在這種經濟壓力籠罩整個家庭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很多人將會因為金錢的匱乏而成長為極端的物質主義者。因為在童年生活中,他們缺少足夠多的“玩具”和足夠多的父母關心,失去了原本可以更美好的家庭生活。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物質主義植根于人們早期的童年生活,并且主要受較低自信度的驅動。通俗地說,物質主義者由于童年時在支配金錢上缺乏自信,所以長大后,他們需要通過對物質的強烈占有來增強自己對生活的信心及安全感。
在房子和玩具之間,為什么不是選擇玩具,放棄房子?實現這種生活方式的轉換,更對的人選擇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比如不購房。天真的不會塌下來,而且生活將會因此變得更美好。盡管實現這種轉變很痛苦很難,但我仍然堅定不移的認為,這是人們可以擺脫房奴悲慘生活唯一的出路。(原標題:綁架房奴的不只是房價 還有扭曲的文化心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國-中國網(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