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評:別讓“模仿秀”毀了原創文化

2012/11/16 17:06:54 點擊數: 【字體:

  
    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火了,“中國好XX”也開始泛濫了,商家有“中國好產品”,地產有“中國好房子”,大賣場有“中國好羊絨”……可以說,一檔風靡的綜藝節目成就了一個新的流行詞,網上網下,媒體商家,目之所及,各種“好XX”在中國層出不窮。當然,這并非單一現象。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之后,“舌尖上的童年”“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故鄉”……各路“舌尖”也是此起彼伏,形成所謂的“舌尖體”,跨越美食界、服裝界、地產界,全然通用。

    “中國好XX,舌尖上的XX,最美XX……漫山遍野遮天蔽日,中國文字難道已經匱乏到了這種程度嗎?”有網友痛心疾首道。

    不可否認,被廣泛套用的原型其本身都有獨到之處。比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片名就十分巧妙,用味覺來體驗國家這樣的命名方式,遠比《美食探秘》之類的老生常談來得大膽而新奇。然而在簡單的復制、組合、拼貼與廣泛使用之后,原型的美感被破壞殆盡。

    更何況,在泛濫的復制中,有太多的生搬硬套,實難讓人產生移情的好感。“只是用‘美食’‘甜點’或其他地名來替換‘中國’,改編者的動機尚一目了然。但諸多見諸報端的標題如《舌尖上的樓市》《舌尖上的A股》《舌尖上的歐錦賽》等,就讓人匪夷所思,甚至生厭。”一家門戶網站南京站的新聞編輯張田說。套用網上的一句話,就是“如果說毀掉一首歌的最好方法是把它設為起床鬧鈴,毀掉一本書的最好方法是把它劃進考試范圍,那么毀掉一個原本美好的詞語,就是鋪天蓋地地濫用它。”

    其實,“中國好XX”也好,“舌尖體”也罷,它們都已成為各種流行語體中的一員。在此前,已有“甄嬛體”“微博體”“丹丹體”等“前浪”流行一時,然后被下一波流行拍死在沙灘上。而人們就像追逐時尚一樣,追捧著這些所謂的新詞。“微博上每天都會涌現出好多新的詞匯與概念,一不小心就可能‘out’了,在朋友同事圈里插不上話。”在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剛平說。

    “這種群體跟風模仿從而形成一種流行或者說時尚的現象,一直都存在,但是持續的時間都不會太長。”南航社會學副教授張杰分析說,參與群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引領者與追隨者。引領者往往是第一批模仿或使用某個創意原型的人,隨后以微博為陣地的年輕人開始大量使用,以此來表明自己很潮。同時,很多商業化的模仿也接踵而至,畢竟這是個免費的創意模本,又可以吸引眼球。

    《中國好聲音》熱浪過后,到處不是“中國好XX”,就是“XX好聲音”;《舌尖上的中國》熱映之后,房子、舞蹈、高考等等,似乎什么都可以放在“舌尖上”。這種一波接一波的“流行”,在文化領域也并非單一現象。清宮劇火了,各種穿著清裝、談著現代愛情、情節大同小異的清宮戲一窩蜂全上;家庭倫理劇流行,則滿屏皆是家長里短,不是婆媳相斗,就是丈母娘刁難女婿,反正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至于綜藝節目,用孟非的話來說,現在當下中國電視節目的現狀基本表現為兩種形式:滅燈與轉椅……

    當然,每一個創意產品一旦出現,就被廣泛復制與使用,這也恰恰印證了商業社會的創意品牌,力量巨大。“《中國好聲音》火了,若干‘中國好XX’出現,這其實是一種市場的自發行為。文化也像其它商品一樣,品牌有其持久的效用,可以催生出流行語等其它各種衍生產品,也確實可以帶來社會實踐與現實操作的成果與效益。”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作家汪政說,《中國好聲音》帶來的絕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泡沫,它可以拓展到文化領域以外的其它社會實踐,“好聲音”可以選出來,其它事物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選出來。

    但是,這些社會現象不只是一種流行風潮,往深層次說,也是我們商業文化中缺乏創新精神的表現。“相比較而言,同樣的現象在國外就較少,因為這涉及到版權問題。”張杰說。在他看來,人們采用或模仿已然取得成功的創意,一般還是搭順風車的心理在作祟。“我們總是‘勇于拷貝,鮮于創新’,商業文化中缺乏商業創新的意識,或者可以說體現出一種急功近利的思維。”

    對此,汪政表示認同。“如今我們文化市場跟風之勢十分嚴重,全體處于一種過度開發的焦慮狀態中。一個好的創意出來,大家馬上一窩蜂地去效仿,不是引進舶來品,就是本土的山寨與跟風,而不是調整思路在原創上下功夫,以致文化資源陷入山窮水盡乃至枯竭的境地,這凸顯了文化急功近利與浮躁的心理。”

    當復制、跟風成為一種社會群體行為時,我們不得不有所警醒。“文化的本質是多樣性與多形態,如今某一個時段就只有一種形態,這是對很多處于萌芽狀態的文化或一些民間文化的扼殺,是違背文化本質的。”汪政認為,這也恰恰說明不能把文化完全交給市場,不能完全用市場的方式來解決文化問題。“所以才說文化需要培養、扶持、發現,須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如果僅僅看到現在,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這是一種短視行為。”(原標題:評:別讓“模仿秀”毀了原創文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華日報(2012-11-15)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