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所高校開文化產業專業 畢業生就業前景堪憂
2012/11/22 14:43: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儲備之間逐漸出現了缺口。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與文化產業有關的專業日益增多。據中國文化產業年鑒統計,截至2012年初,全國已有97所高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而以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校的文化產業及相關領域的碩士、博士招生數量亦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然而,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文化產業在宏觀政策指導、核心理論體系構建、軟硬件設施配備等方面與諸多傳統學科相比均處于劣勢,甚至有些高校在辦學條件并不充分的情況下,就盲目跟風開辦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與此對應的則是該專業畢業生存在學無所用和就業難的情況。這些問題,已經制約了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體制訴求: 學科設置與管理應更加科學化
2003年,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云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4所高校獲教育部批準開辦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這4所高校的專業分屬其歷史文化學院、文學院、工商與旅游管理學院和媒體管理學院。隨后諸多高校開設的這一專業所隸屬的學院也是五花八門。在學位評定上,文化產業管理及其相關專業所授的學位也是大相徑庭,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位均可與之對應。
“文化產業專業絕不應該只是寄人籬下,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一級學科來開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他認為,目前文化產業及其相關專業并沒有完全的自主性,因此其學科發展也會受到局限,這個因素也是其他文化產業人才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文化產業只有獨立地形成一級學科,才能系統地構建其整體規范的教育體系。”陳少峰說。
不僅學科體系構建不完善,各高校在文化產業專業的課程設置上也同樣亂象叢生。有一些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如蜻蜓點水,不夠深入。在對中國傳媒大學2006級、2007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生所做的調查問卷顯示,近80%的學生認為本專業現存最大的問題是學的東西雜,但不夠精通。而對專業未來應該注重什么,57.1%的同學表示“希望學校未來能夠提供專業技能的強化訓練”。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姚偉鈞指出,導致文化產業課程設置亂象叢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沒有緊密結合文化產業人才市場的需求情況來進行學科教學管理規劃,所培養專業的特色也不夠鮮明。陳少峰也表示,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教育應該以碩士、博士等深層次教育為主,而不應該過度強調對本科生進行全而散式的教育。“文化產業強調要培養具備全面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這個概念往往被曲解。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絕不是低水平、平庸的復合,而應該是具有精專技術基礎上的全面高層次復合。因此當前的文化產業專業更適合非本科學生學習。”陳少峰說。
基礎保障: 教學與師資隊伍應更加專業化
由于文化產業屬新興產業,我國目前尚未形成一支相對專業并擁有系統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同時,文化產業又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這一特性使得一些高校認為:只要是文化領域的教師,基本都可以轉行來教文化產業。或許正是因為“不缺師資”,全國文化產業及其相關專業的開辦數量在短短幾年內得以迅速增長。
然而,數量的急劇擴張帶來的卻是質量的下降。記者調查部分高校課表及教學內容發現,文化產業專業隸屬哪個學院,所配備的師資、設置的課程往往就會側重于哪個方面,而且教師的授課內容與傳統學科的教學內容類似,可謂“換湯不換藥”。
“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并非科班出身,有時候甚至上課會說外行話。”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張春河說。張春河認為,現在雖然很多高校的文化產業專業都設置了看似和產業掛鉤的課程,然而授課老師往往是研究文學、藝術等傳統專業出身,對產業運營規律的研究并不深入。“懂產業的不研究藝術,懂藝術的卻又不了解產業,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外行教課的尷尬場景。”張春河說。
師資力量和專業性質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文化產業及其相關專業的教學一度出現了老師不能深教、學生只能略懂的局面,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學生既沒有學到精專的技術,也不具備宏觀的創新性思維。針對這一問題,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歐陽友權提出了“二元并重,交叉培養”的思路,即一方面大力引進具有***經驗的教學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側重引導政界、業界的社會人才來進行教學工作。歐陽友權認為,這種方式在文化產業人才教育的磨合過渡期可以有效緩解師資力量積弱的壓力。
“師資隊伍建設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只能朝著正確的方向一點點地過渡。”張春河表示。他指出,現階段的文化產業教育應該提倡“內容為王”,無論教學者是什么年齡、什么職業、什么出身,只要其所講授的內容具有理論或實踐方面的指導意義,都應該拿來為高校教育所用。而未來文化產業師資隊伍建設也必然要朝著專業化、系統化、注重實效化、行業細分化的方向發展。
教學模式: 理論與實踐對接應更加合理化
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小吳本科畢業后面試了3份工作,卻都未能成功就業。據小吳介紹,他那一屆同專業的同學在畢業后大多轉了行。“這個專業也許不錯,但是就業實在太難。”小吳表示。
華中師范大學調研組在鄭州調研時發現,當地許多文化產業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就業的一部分學生工資水平也非常低,甚至有些同學的月收入低于1000元。
各大高校在開設文化產業專業的招生簡介中,普遍提到本專業具有“發展潛力大,市場需求多,就業范圍廣”等一系列競爭優勢,然而,文化產業及其相關專業學生普遍就業難卻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記者通過對多家不同所有制的文化類企業調查后發現,接觸過文化產業專業畢業生的用人單位負責人普遍覺得這類畢業生實踐經驗少、動手能力差、缺少一技之長。
姚偉鈞認為,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是文化產業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目前學校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太多,但這些理論并不能夠指導實踐工作。“即使教學中有一些實踐內容,也大多是浮光掠影,難以起到實質性作用。”姚偉鈞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元浦也持有相同觀點。他指出,文化產業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育模式未必對其同樣適用。高校一方面應該出臺相應措施來強化學生的實踐觀念,如設置一定比例的“實踐學分”等,另一方面,應該主動積極地為學生搭建前沿性、市場化的學術實踐平臺。
2010年,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招收了首批實踐型專業碩士,此舉成為文化產業專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性試點。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表示,以往的文化產業教育過分側重理論,而現今的這類教育模式卻又過度突出實踐,因過重強調實踐而導致理論基礎不牢固恐怕也會“過猶不及”。只有理論與實踐并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高校在強調實踐的過程中也應提倡學生的專業化、個性化發展,使其可以在實踐探索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齊勇鋒說。(許亞群)(原標題:近百所高校開文化產業專業 畢業生就業前景堪憂)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