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讓文物“永續”留傳
2012/12/12 18:18: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2月6日,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一些色彩濃烈、線條流暢的佛教壁畫復制品正在展出。這些久藏深院的佛教藝術品,因為故宮博物院的西藏夏魯寺建筑及壁畫保護項目,得以在另一個空間接受注視。
夏魯寺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創建于11世紀初,寺內創作于11—14世紀的佛教壁畫,在印度、尼泊爾等地的繪畫技巧和審美風格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對于這一后藏地區的文化富礦,故宮博物院于2006年專門成立“夏魯寺項目工作組”,籌集資金,并組織敦煌研究院、河南古建所等單位,對夏魯寺建筑、壁畫進行全面勘察、研究,還實施了部分搶救性的修復工作。
近千年的時光流逝,給這些瑰寶刻下不少傷痕。因墻體發生錯位或變形而導致壁畫開裂、空鼓的現象并不鮮見。
文物修復不同于工藝品生產,容不得半點隨意。“最小干預原則”,被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主任王時偉視為“保真”的必要條件,即盡可能使用原材料與原工藝。有專家總結,修復之前對于原材料和原工藝,以及工藝技術原理的研究與揭示,當屬文物修復的前提。
當然,僅靠傳統修復,并不能解決夏魯寺壁畫的存續難題。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曾說過,保護工作只能起到延緩功用,老化過程不可逆轉。
故宮博物院也意識到傳統修復手段的局限性,同時為了更好地推廣夏魯寺文化,壁畫數字化早已提上議事日程。自2009年以來,故宮博物院與西藏方面合作,聘請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逐步對夏魯寺壁畫進行數字化工作,目前已完成三處壁畫的數字化攝影、后期拼接、制作虛擬漫游等工作。
這一舉動,也開創了文物援藏的先河——首次大規模對西藏單個藏傳佛教寺廟的壁畫進行完整性、綜合性、系統性的數字記錄。這也將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壁畫的“永續”留傳。(原標題:數字化,讓文物“永續”留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