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停、綠燈行”,全世界都是這個理。但駕駛者單憑對交通規則的機械理解遠遠不夠,還要根據路面實際情況,即使眼前是綠燈,該停也得停。這不僅是保證道路,尤其是交叉路口、支線出口等路口暢通無阻,維護良好交通秩序的重要舉措,而且是駕車者素質的良好體現,更是一城或一國“馬路文明”的具體反映。
筆者有20多年的駕齡,在國內外都開過車,曾體驗過坦桑尼亞、津巴布韋等東部和南部非洲多國的開闊,也經歷過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的擁堵,算得上是一名資深司機。但在澳大利亞開車,“老司機”卻遇到了新問題。
一次,我在堪培拉主干道諾斯本大街上開車,一路綠燈,隨車流前行。在通過快到市中心的一個十字路口時,由于擁堵,幾條車道上的車輛在過了對面的停車線后全都停了下來。我見綠燈依然,就不假思索照樣前行,結果車停在了路口中央。我左右打量,見兩旁車道上的車都沒上來,再通過后視鏡一看,所有的車都在后面停車線以內。我恍然大悟:為了不堵塞路口,大家都自覺停車等候。頓時,我如坐針氈,覺得所有的人都仿佛對我投來鄙視的目光,真的希望能有道地縫鉆進去。其實,我沒有違反交通法規,也根本沒做錯什么,甚至可以說,由于對當地規矩不了解,還大可被原諒。然而,10多年過去了,每當我想起這件事,依然難以釋懷。我覺得一個人若遭人白眼,被認為素質有問題,是一種難以抹去的心痛。
澳大利亞人駕車不趕綠燈,不占路口,即使在悉尼這樣交通十分繁忙擁擠的鬧市也是如此。任何時候,只要途經路口,都可以看到各方通暢。在沒有交通燈的小路口、車輛出入較多的單位門口,或消防等緊急通道口,人們也都自覺做到這一點。交通管理部門一般都在這些路口以黃線劃出區域,標注“保持暢通”字樣。在遇到擁堵或前方紅燈時,所有人都會關注“保持暢通”區域前面的車流情況,沒有足夠的空地,都不會前行,無人將車停留在“保持暢通”區域。人人都把保證良好的交通秩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澳大利亞人維護良好交通秩序還包括正確對待車輛與行人的關系,嚴格遵守行人過街的交通法規。行人過街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行人過街燈,一種是人行橫線。有行人過街燈的路口不劃人行橫線,只劃停車線,人和車都按照燈的指示通行。但在行人過街時,拐順彎的車輛往往也遇綠燈。這時就體現出“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的理念,拐彎車自覺等待行人全部通過后才開始轉彎。劃人行橫線處不設行人過街燈,行人可以隨時通行。對于駕車者來說,一旦行人踏上或接近人行橫線,人行橫線猶如一堵“銅墻鐵壁”,絕對不可逾越。
人行橫線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標志,不可形同虛設。如果駕駛者蠻闖人行橫線不讓行人,那是嚴重的交通違法。當然,如果交通管理者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默許這么做,那是對交通法規的嚴重踐踏。嚴格執法,讓人行橫線成為一條條放心線,這樣才能保證行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才有可能使行人更加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筆者20多年前在津巴布韋學車時,看到交通規則上的第一句話是:“交通法規是我們的生命線。”我理解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遵守交通法規是道路上生命安全的保證;二、制定和嚴格執行交通法規是維護良好交通秩序的根本。當然,僅有嚴格的交通法規還不夠,還需要所有人去用心領會交通法規,把維護良好交通秩序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綠燈行,但必要時,駕車遇綠燈也要停。如果人人都這樣做,道路會通暢得多,人們的心情也會舒暢得多。這不是小事,而是一種文明。 (原標題:漫話馬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