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后繼有人是根本

2013/6/7 15:29:40 點擊數: 【字體:

    6月8日,我國將迎來第八個“文化遺產日”。近年來,我國在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方面開展的大量工作卓有成效,也越來越引起世界的矚目。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作為文化遺產大國,中國于2004年率先加入該公約,通過積極履行公約義務,學習借鑒他國保護經驗、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中國經驗”。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成為中國非遺保護的里程碑。

    迄今為止,我國已有昆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蒙古族長調民歌、端午節、中國書法、皮影等36項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文化部門在全國范圍內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87萬項,國務院公布的3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121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986名。截至2011年,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10多億元專項保護資金。

    教演員、育觀眾后繼有人是根本

   
2012年12月5日,我國申報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成為我國首個入選該名冊的項目。“后繼人才培養應涵蓋以下三大內容:一是職業后繼人才培養;二是潛在后繼人才培養;三是欣賞者后繼人才培養。”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表示,職業后繼人才培養是主體、核心;潛在后繼人才主要指今后可能成為職業后繼人才的青少年、兒童,是未來和希望;欣賞者后繼人才應該是不分地域、不分國籍、不分文化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廣大欣賞群體,這是基礎。

    “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啟動于2008年,但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工作在此之前早已展開。”王景賢說,泉州市木偶劇團與福建藝術學校和泉州藝術學校結合,已經培養過1978屆、1992屆、2006屆3批中專生和大專生,目前劇團在崗的傳承人大多是藝校畢業生。2011年,泉州市木偶劇團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開辦提線木偶表演專業本科生班。“與專業院校結合,至今仍是我們培養職業后繼人才的主要途徑。”

    “自從2005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啟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以來,我們不僅關注校園演出,更重視與有意愿、有條件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合作,開設木偶戲興趣班、輔導班和建立培訓交流基地。不僅本地學生拜師學藝,還接收來自我國香港、臺灣和新加坡、英國、美國等地的學生,為后繼人才培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王景賢說。

    欣賞者后繼人才的培養實質就是增加傳播量,擴大傳播面。近年來,泉州市木偶劇團每年在國內外有250場次以上的演出,出訪過近50個國家和地區,并且在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及許多國際藝術節上演出,既贏得了廣泛國際聲譽,又培養了眾多國內外欣賞者和“粉絲”。

    “先地方、后中央”法律保障是關鍵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嚴峻形勢,特別是一些以身口相傳為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損毀、消逝和流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表示,同時境外一些國家和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采集、收購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造成了文化資源的嚴重流失。制定相關法律來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成為迫切要求。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立法工作最早始于1998年。由于立法工作初期面臨一些困難,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采取了‘先地方、后中央’的立法思路。”朱兵表示,以云南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0年11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召開“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立法工作座談會”為標志,各地拉開了非遺立法工作大幕。

    2002年8月,文化部向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報送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的建議稿。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2003年11月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2004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批準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在我國逐漸取代“民族民間文化”的傳統概念。“2006年9月,文化部將法律草案正式向國務院報請審議,并交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對其研究修改。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將其列入五年立法規劃。”朱兵回憶說,其后,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對草案送審稿反復研究修改,并經過多次會議審議,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時期。

    據了解,目前,日本、韓國、美國等不少國家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建立了相關法律保護制度。我國法律在明確各級政府基本職責的同時,確立了幾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如調查制度、名錄制度、傳承制度、傳播制度,今后將進一步細化保護措施,以更好地落實執行。

    訂計劃、抓落實搶救瀕危是重點

   
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錦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使得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脆弱現狀再次引起重視。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指導方針,這既與我國文物保護工作指導方針基本一致,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特點和規律的經驗總結。

    “4年來,我們認真踐行向聯合國承諾的各項保護措施,使黎錦技藝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傳承,基本改善了瀕危狀況。”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鄧景華表示,海南省專門成立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領導小組,按照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制定了黎錦技藝保護五年規劃和分年度計劃,將任務分解到每一個責任保護單位,并按照計劃檢查落實情況。

    “在資金投入方面,2009年至2012年中央共投入該項目保護資金1850萬元;省財政2010年至2013年共投入該項目保護資金2515.84萬元,遠遠高于我們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諾的政府和社會共投入該項目保護資金595萬元。”鄧景華介紹,這些資金主要用于5個市縣傳承人的培養、傳承活動及培訓、傳習館的建設、原材料生產基地建設、傳承村建設、項目資料整理建檔及數據建設、實物的征集、扶持教學等。

    “同時我們還在探索黎錦技藝的生產性保護,目前多數通過自產自銷或者集中征購兩種不同的形式進行生產和銷售。”鄧景華說,近幾年隨著黎錦的文化藝術價值得到認可和旅游業逐漸發展,黎錦的銷售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制作者自產自銷的黎錦產品,由于具有工藝水平高、生產周期較短、交易方式靈活、價格較低等特點,大宗訂單日漸增多,常常需加班加點,供不應求。”鄧景華介紹,海南省今年命名了3家黎錦技藝的省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他們均在堅持保護核心技藝的前提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記者 屈 菡(原標題: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后繼有人是根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06-0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