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朱自煊
為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成立揭牌。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特殊類型的文化遺產,又是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發展,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思維方式、文化價值和歷史軌跡。作為城市發展獨特見證的歷史文化名街,在城市形象展示、歷史文化教育、鄉土情結維系、文化身份認同、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社區構建等方面具有多重價值。
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指出:“對一些文物建筑比較集中,或比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道、建筑群、小鎮、村寨等也應予以保護,公布為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措施可以參照文物保護單位的做法,著重保護整體風貌。”后來結合國情又把“歷史文化保護區”細分為“歷史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和“歷史文化名村”,《文物保護法》則稱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鎮”,由此形成了我國名城保護體系。
歷史街區,特別是體現《內羅畢建議》的歷史的或傳統的建筑群地區,在名城保護中屬搶救性項目。名城保護規定歷史文化名城至少要有兩個以上,并有一定規模的“歷史街區”,其保護要求是堅持“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續性”三項原則。在實踐中,這類“歷史街區”占了很大比例。可以這樣說,歷史街區是名城保護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擁有豐富的歷史城區、歷史街區文化資源。但是多年來,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條條文化名街被無情摧毀,造成延續千百年的文化空間破壞、歷史文脈割裂、社區鄰里解體,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自《世界文化與自然保護公約》誕生以來,歷史城區、歷史街區的保護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目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中,已經有半數以上屬于歷史城區、歷史街區,它們往往既保持有完整的歷史風貌,又具有現代化的生活基礎設施,成為令人向往的文化圣地。
在我國,1982年歷史文化名城被納入國家文物保護范圍,2002年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也被納入保護范圍。目前我國已經公布了110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00余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相比之下,在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歷史城區、歷史街區的保護仍然相對滯后。無論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中,列入保護的歷史城區、歷史街區數量很少,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發展趨勢形成反差。比如歐洲,特別是歐洲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他們申報的世界遺產和他們城市中保護的項目,很多都是歷史街區。2008年7月1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公布實施,給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城市建設大規模展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面臨重大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文化報》率先、之后又聯絡《中國文物報》,籌劃“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5年來,活動的持續開展產生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得到包括社區居民、地方政府、專家學者等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有效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回望“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走過的5個年頭,可謂一步一個腳印,評選出的50條歷史文化名街文物資源豐厚、歷史底蘊深厚、文化特色鮮明,街區的傳統格局和整體風貌也較為完整,堪稱我國國家和民族難能可貴的文化資源。每一條名街都是美的濃縮、詩的化身,是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智慧的結晶;每一條名街都有著閃光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和自身的特色,都是各級政府和當地民眾積極保護的結果。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這項文化活動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的影響下,許多城市都加大了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投入和保護力度,有序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工作,包括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將歷史文化街區納入法律保護的范疇;完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使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建筑免遭破壞。并且在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下,各地民眾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積極性和熱情不斷高漲;相關專家不斷呼吁,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媒體也加大了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的持續關注,廣泛宣傳報道,喚起了社會公眾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意識,使更多的民眾和有志之士加入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行列中來。
2012年9月,由最先評出的30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組成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同盟”在杭州成立,這一群眾性自發組織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相關工作進入了“政府保護”與“全民參與”相結合的階段,已經具備一定的組織架構和相當的群眾基礎,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歷史文化名街是一項動態的、長期的文化工程。近年來不斷有一些新的情況發生,有喜有憂。一方面很多城市跳出老城、建設新城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新城建設也有一些問題,例如建設大廣場、大綠地、大水面、景觀大道,浪費了很多土地資源。另一方面,舊城盲目復建,或建設仿古街區、沒有依據的歷史建筑等現象也不斷有所耳聞。
在宣傳、保護、發展歷史文化名街的實踐中,我們的理念、方法不斷提升和完善。各方專家及熱心人士為此辛勤奔走,推動歷史文化名街這項事業不斷進步。今天,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對于進一步提升名街相關工作的學術水準、規范相關規章制度、加強業內交流合作、引導這項事業的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文物學會對此十分重視。我們要注意發揮好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的人才優勢和智力資源,開展好委員會的各項工作。
第一,以歷史責任感為支點,堅持和推廣科學的保護理念。要延續城市發展文脈,改變“千城一面”的狀況,就要努力讓這些歷史文化街區保持原來的空間尺度、原來的歷史風貌、原來的地域肌理、原來的文化傳統,讓歷史文化的積淀不會驟然消失,更成為社會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動力。歷史文化名街保護的未來任重道遠,關鍵在于以正確的理念來平衡不同的利益主體,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歷史文化街區相關工作不僅僅是搶救、保護,也需要弘揚與發展,讓其在展現歷史積淀的同時,也鐫刻時代的發展。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需要依照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切實加強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要積極發揮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功能,讓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為此,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應當積極宣傳貫徹《文物保護法》,開展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工作。
第二,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為依托,廣泛動員社會力量。5屆活動共評選出50條名街,另外,各地每年還有數百條街道積極申報,為國家保護了一大批珍貴的歷史文化街區和遺產,成為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之后又一重大舉措。通過每屆評選和掛牌等活動,提高了有關地方領導、廣大市民和媒體的保護意識和積極性,逐步完善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方針,加強了對保護原則和方法的認識。活動積累了經驗,并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運行機制,相關人員培訓和加強保護條例、法令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使活動得到更有效的、可持續性的發展。歷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動,廣泛宣傳其歷史文化、風土民俗以及保護歷史文化名街的重要意義,增強社會各界的保護意識,廣泛動員社會力量。“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對于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而言既是群眾基礎又是傳播陣地,專委會應對已評選出的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和發展情況開展調研及督導,并為其提供政策、法律及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組織開展歷史文化名街相關專業知識與保護技能的培訓。
第三,以集成的方式,吸納各方智慧。此次提交成立大會討論的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委會的理事會名單,包含了當前該領域研究的杰出力量,這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人才集成。當前各級政府保護發展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主動意識顯著增強;全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積極性不斷高漲。但是,也必須看到,在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實踐中,還存在著許多誤區和空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要求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來抓緊開展工作,把實踐升華為理論,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作為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應該把自己工作的目光更加集中到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文化遺產方面,搭建好保護研究的平臺,集合各位會員與專家的智慧,探索一些有理論價值、有實踐基礎、有應用意義的研究課題和項目,多出優異成果,培養優秀人才,為促進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研究和保護實踐作出積極的貢獻。同時,團結海內外熱心歷史文化名街保護的人士,組織考察研究,開展與國際以及港澳臺歷史文化名街保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虛心借鑒國際同行的經驗,承擔起為人類共同文化智慧的傳承作出新貢獻的責任。
第四,以規范的組織,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文物學會是團結文物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學術團體。今天,作為學會的分支機構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的成立,為學會的工作拓展了新的領域。我們希望專業委員會的領導班子和各位理事,各單位會員和個人會員,都要遵守學會的章程和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的工作規則,踐行學會的宗旨和責任,健全完善工作制度,維護學會的誠信和聲譽。做好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的工作,要一手抓組織建設,一手抓開展活動。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團結,相互協作,使組織結構完善,活動富于特色,展示專業委員會的生機與活力。
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是對以往工作的一次梳理和肯定,更是一個全新的起點。通過科學的研究和傳播,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名街的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時代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通過扎實有序的工作,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本文為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在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標題為編者所加。) (原標題:推動歷史文化名街保護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