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中的“當家花旦”,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更是受到了來自政府與民間的廣泛關注。四大名繡怎樣保護才能更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規律?這類遺產究竟能不能進行產業開發?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苑利接受記者采訪,并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四大名繡要保護與開發并重,學會雙腳闖天涯。
謹防“保護性破壞”
記者:包括四大名繡在內的非遺保護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各種保護政策和措施相繼出臺,辦傳習班或培訓講座是比較常見的方式。
苑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盡最大可能保護好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并通過這樣的保護來實現人類對于自身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而你提到的這些保護措施恰恰都是在淡化、削減獨特性,所以是錯誤的。
記者:難道說,這些地方政府由于保護理念的錯誤,導致了“保護性破壞”?請具體解釋一下。
苑利: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讓四大名繡越做越美,越做越好,有意識地將蘇繡、蜀繡、湘繡、粵繡等不同繡種的藝人組織到一起,讓他們通過相互學習,彼此借鑒,從而實現將其他繡種的優秀技法融入到自己繡種中來的最終目的。殊不知這樣做,卻加速了這些繡種獨特風格的消亡。這種做法顯然與通過保護地域文化獨特性,進而保住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初衷背道而馳。此外,還有一種加速非遺同化進程的做法同樣應該引起重視——這便是通過專家集中培訓傳承人進而獲得四大名繡快速發展的育才模式。與上述互學模式相比,這種集中傳授對繡種的同化力度更大,破壞也更多。
記者:傳承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要反對嗎?
苑利:我并非否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事實上,在同繡種間,傳承人的相互切磋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跨繡種間的學習,很容易因其他繡法的介入而破壞掉本屬于自己的那份文化DNA,使原本非常純正的文化基因,變成了“轉基因”項目,這對于以保護傳統文化基因為己任的非遺傳承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失誤。
四大名繡能走市場嗎?
記者:有觀點強調,民間手工藝一旦成了非遺項目,就不能進行商業開發了,否則就會對遺產構成傷害。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苑利:要想通過純而又純的“保護”來維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事實上是很難的。單純的保護不但會因資金的匱乏舉步維艱,也很難將這類遺產所蘊藏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事實上,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會在不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常傳承的前提下,對可進行商品化經營的項目實行商業經營,從而實現拉動一方經濟,同時促進遺產傳承的最終目的。
記者:什么樣的項目屬于“可進行商品化經營的項目”呢?四大名繡算嗎?
苑利:“可進行商品化經營”簡單說就是“走市場”。以此為標準,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體可分為可以“走”和不能“走”兩大類。
中國的四大名繡,在歷史上本身就是經濟的一部分,是在市場供求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然就屬于可以“走”的。“走市場”非但不會給傳承帶來負面影響,反倒會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促使其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并帶動實現增加就業和收入。這種利用市場經濟來激活藝人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做法,顯然遠比將藝人供起來、養起來,讓他們天天靠“輸血”“吸氧”過日子的做法高明得多。
記者:專家們一直是反對非遺項目產業開發的,現在觀點是否有變化?
苑利:你誤解了。我們反對的是傳承人對所傳承的非遺項目進行產業開發,因為大機械化生產無法原汁原味傳承傳統手工技藝,一旦傳承人進入開發領域,基本上就意味著他放棄了傳承人的傳承義務,而該遺產項目則可能會因無人傳承而被除名。
但我們并不反對開發商利用四大名繡中的某些元素,進行大機械化生產。開發商不是傳承人,他開發出的產品也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制成品,更何況這種開發并不直接作用于非遺自身,因此,即使動作再大,產品再多,也不會給非遺帶來致命傷害。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不是非遺能不能開發的問題,而是“誰來開發”“何處開發”和“開發什么”的問題。
“三異”原則下的“五度”開發
記者:對文化進行產業開發,時常會出現傷害文化本體的情況。非遺項目原本就已十分脆弱,一點失誤就有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
苑利:實踐證明,只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開發通常都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一是異人原則,這是指四大名繡的傳承與開發必須由不同的主體分別進行。傳承人可負責原汁原味的傳承,開發商則負責新產品的開發。二是異地原則,是指傳承與開發必須放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空間進行。如果放在一個“鍋”里,開發商的開發就會破壞到四大名繡的原有生態,并對傳承造成負面影響。三是異品原則,是指產業開發出來的產品要盡量與原有刺繡產品相區別,以減少機繡產品對傳統刺繡產品的沖擊。
記者:現實是,許多刺繡主產區的傳統手工刺繡業在機繡生產異軍突起之后紛紛告急。對此,有何建議?
苑利:這主要是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剛剛興起,還缺少起碼的創新能力,模仿傳統幾乎成為這一群體的基本訴求。所以,我們建議四大名繡主產區的地方政府,引導機繡企業通過實施多梯度、多產品開發,找到更多有別于傳統手工刺繡的利潤增長點。
記者:“多梯度開發”是什么意思?
苑利:“一度開發”就是簡單復制,只是將手工刺繡變成機械化生產。但這種生產由于成本低廉,很容易對傳統手工刺繡產品造成沖擊,發展必須審慎。“二度開發”是指在使用原料不變的情況下,根據旅游以及當代審美需求,通過放大或縮小等方式,只改體量不改原料,將傳統繡品做成尺寸大小不一的旅游紀念品或日常陳設品。“三度開發”是指在保留物件原有形態基礎上,將原有產品移植到其他載體上的一種做法。如將傳統蘇繡移植到中裝、西裝、被面等各種新載體之上。由于這類產品已經由高檔的藝術品轉變為生活實用品,因此即使批量生產,也不會對藝術品級造成沖擊。“四度”和“五度”開發則屬于深度開發了。“四度”是指根據“去粗取精”原則,將原有刺繡圖案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提取出來進行開發,但其產品還是繡品;“五度”則是提煉文化元素了,產品已經不是繡品。譬如,提取四大名繡中的某些精華,并將它們做成壁紙、書籍封皮,從而實現對文化遺產更深層次的開發。(原標題:四大名繡:學會雙腳闖天涯——訪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