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敦煌現代石窟 傳承千年文明的文化苦旅

2013/7/23 18:42:25 點擊數: 【字體:

 

敦煌現代石窟 傳承千年文明的文化苦旅

 現代石窟地面建筑

敦煌現代石窟 傳承千年文明的文化苦旅

 現代石窟內的復原畫

敦煌現代石窟 傳承千年文明的文化苦旅

 現代石窟辦公室一角

敦煌現代石窟 傳承千年文明的文化苦旅

 幽深的通廊

  西出敦煌,綠洲散盡,戈壁茫茫。

  這條道路,是古絲綢之路上被稱之為“陽關大道”的一段,曾經駝鈴叮叮,商旅漫步,走上這條道路就意味著生還故土,因而那些從這條道路走向敦煌的人,內心中總是充滿了感恩與期待,伴隨著這條道路的黨金果勒河(俗稱黨河),不息的波濤,為九死一生的人們喝彩和歡呼。這一切,似乎延續了上千年。

  千年之后,這里明顯地沉寂了下來,就連河谷巨大的斷崖上開鑿的敦煌西千佛洞,也是路斷人稀。然而,就在這里,公元1996年10月,常嘉煌開始了他的傳承敦煌藝術的文化苦旅——他在距離西千佛洞之西3公里左右的崖壁上,開鑿了敦煌現代石窟。

  直到今天,上下三層,穿越地層數百米的長廊,記錄了常嘉煌的藝術神話,也為世人所關注。說這是傳承敦煌文明的一個創舉,不如說是一個藝術家面對未來,對藝術對夢想對人生的垂詢與獻與。

  兩代人的敦煌夢

  許多人都知道,常嘉煌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的兒子,生長于這個背負了對敦煌無限熱愛的家庭之中,常嘉煌深知敦煌的分量。

  他清楚,父親在世時,就一直設想要在敦煌建造現代石窟。早在1959年,常書鴻領導一批藝術家(包括蘭州藝術學院師生)創作新壁畫時,就曾組織大家在莫高窟洞窟中討論制作新壁畫、新雕塑的問題。他計劃在敦煌附近的崖壁上開鑿新洞窟,以此作為保護敦煌,研究敦煌,學習敦煌,推陳出新,創作敦煌藝術的繼續。由于種種原因,這個設想沒能付諸實施。

  晚年的常書鴻,對于創作新洞窟的思想一直都沒有放棄,并把完成這一設想的希望寄托在兒子常嘉煌的身上。1993年,當他知曉嘉煌與敦煌有關方面達成建設“國際敦煌藝術中心”項目時,立即致信給兒子,除了贊同建立藝術中心,還提出要在敦煌附近崖壁上建造新洞窟。他認為一般藝術作品在展鑒會和陳列館中,陳展一個時期,總要拆換收藏起來,不陳展時沒法看到,而在洞窟中實地作壁畫、雕塑,則可以永遠保存在崖洞中千年不變。“敦煌的崖壁是綿延數十公里,敦煌氣候干燥,從地理、氣候等各方面來講,在崖壁上建造的洞窟是一項耗資不大的永久性精神文明建設。”

  常書鴻認為,在敦煌附近的崖壁上開鑿石窟,可由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進行壁畫、雕塑等創作。在石窟前建藝術村,這將是藝術家創作和交流的場所。這項工作如同公元366年樂樽在敦煌莫高窟開鑿第一個洞窟那樣,由21世紀的藝術家進行與人類歷史發展同期的創作,將無限期地延續下去,逐漸形成與眾不同的新的石窟藝術。

  父親的教誨,常嘉煌一刻也不敢忘記,唯有敦煌,是他的歸宿;唯有現代石窟,是他此生的追求。他終于獲得敦煌市政府同意,并且獲得了幾平方公里的用地,開始著手在西千佛洞附近斷崖上開鑿石窟。

  1999年,92歲高齡的趙樸初先生給常嘉煌的母親李承仙女士發來賀函:書鴻先生遺志與令郎遠赴敦煌開鑿新石窟,不勝佩感,新年敬祝健康愉快,學問日新,一切善愿悉皆成就。

  這無疑是巨大的鼓舞,在荒蕪人煙的戈壁上,從事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必須有偉大的忍耐和偉大的堅守。這些富有良知的鼓勵,的確是最珍貴的。

  令人震撼的地下石窟

  當我從敦煌繁華的都市走向常嘉煌的現代石窟,我的心情是復雜的:一座現代石窟,是作秀還是文化的堅守?7月的戈壁,驕陽似火,從西千佛洞向西,已經沒有道路,只能沿著深深淺淺的車轍盲目地向前行駛,直到看見幾間土坯房,我們才知道,這就是常嘉煌的現代石窟所在地。看守石窟的管理員換了好幾茬,接待我們的姓竇的老人擔任管理員時間雖然不長,但對所有的洞窟了如指掌,他的背有點駝,走起路來都有點搖擺,上上下下就更不方便了。盡管如此,他還是領著我們看了現代石窟的“辦公室”,房間套房間,就像迷宮一樣,墻上貼滿了修建石窟時的各類資料照片,因為時間久了,照片大部分發黃翹起,很是簡陋。竇師傅十分勤勉,在辦公室的空閑地種了茄子、辣子、西紅柿,此刻已是碩果累累。

  他帶我們深入地下,黑暗中,一陣陣清涼撲面而來,當微弱的燈光猛然照亮這地下的世界,一切都豁然開朗:所有的人物和色彩都開始與你對話,這種對話是始于心靈止于語言的。而那崖壁上開鑿的幽深的通廊、一個個蜂巢般的洞窟,又讓你驚訝和振奮。這么多年來,我斷斷續續聽說過常嘉煌的現代石窟,就在行程的路上,我還心存疑慮,但真正走進來,給我的卻是一種巨大的震撼。我被徹底征服了。

  在標記為“一號”的洞窟里,借著燈光,可見這里的壁畫已是金碧輝煌。這個洞窟叫“海外遺寶窟”,是根據常嘉煌母親的設想,把伯希和、斯坦因等人盜到國外的藏經洞絹畫復原畫到墻上。半個多世紀前,在法國塞納河畔,這些絹畫打動了常書鴻,改變了常書鴻一生的命運,使常書鴻把自己的藝術生命交給了敦煌。常嘉煌旅居日本的時候,他在東京京都藝術館看到了大批敦煌絹畫,非常漂亮,色彩和線條都比敦煌壁畫鮮艷清晰。為此,他受到極大震動,從開鑿敦煌現代石窟的那一刻起,他就下決心把散失的絹畫復原到敦煌的現代石窟墻上。如今,這個愿望實現了,他算是給父親、母親,給敦煌,給故土,提交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為了敦煌石窟的蘇醒

  今天的敦煌現代石窟已經成為各大美術院校學生的實習地,西南師范大學美術系的老師和同學經常來做畫,他們每年都會在敦煌現代石窟住上一兩個星期。這是一種教學實踐,但在我看來卻是一種修行。一個大學里的美術生,能夠在這里住一段時間,在現代石窟的墻壁上臨摹一兩幅壁畫,他們應該是幸運的,也是能讓他們銘記終身的。

  3號洞窟,幾經調整,確定打造一個“中日凈土窟”,由日本僧人秋元和尚創作,展現中日佛教的交流。

  2004年9月,為紀念常書鴻誕辰100周年,常嘉煌在敦煌黨河絕壁完成中國第一幅自然巖體壁畫,壁畫高26米,寬55米,依據常書鴻李承仙唐代飛天原稿,采用電腦投影放稿、吊籃噴繪方式,在中央美院等協助下,用十個晝夜完成。

  如此龐大的工程,持續維系下去,資金瓶頸也接踵而至。原本有一家日本株式會社愿意投資,但附加條件是,要由日本畫家最先進行石窟壁畫的創作。常嘉煌拒絕了,敦煌文物曾歷經外國探險家的掠奪,因此,第一個洞窟不能由外國人開始創作。這樣,日方選擇了退出。

  石窟的開鑿打破了常嘉煌的經濟平衡,他辭去了在日本的工作,也無力照顧家庭,日本籍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他。為籌措資金,常嘉煌多次在日本舉辦個人畫展,將賣畫所得投入到洞窟的開拓之中。

  但總是有為人類正義事業而奮斗的藝術家不斷加入到現代石窟的行列之中。已擁有澳大利亞國籍的伊朗畫家阿巴斯·穆哈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致信常嘉煌:

  我看到了關于您發起藝術家繪畫及開鑿石窟的消息。這是一個極其精彩的人文主義創意,定能幫助促進國際和平及不同文化的民族關系。我非常想成為繪畫石窟的藝術家之一。

  最近我參加了上海藝術博覽會并被中國的文化項目及活動所震驚。我希望參與中國的藝術與文化活動并在中國展出自己的作品。

  最近我在阿德萊德舉辦的澳大利亞兒童大肖像畫展是我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折點。我將繼續通過我的作品描繪兒童的重要性及兒童在實現人類和平、解決全球環境危機中的重要角色。

  這就是我申請參加敦煌現代石窟藝術項目的原因。

  為了和平與友誼 !

  是的,“為了和平與友誼”,這不是一句口號。當我看見阿巴斯·穆哈德的作品,我相信了他的承諾。

  離開現代石窟,我與常嘉煌聊了很久。在敦煌山莊的“摘星閣”,夕陽西下,沙韻如波,我們的話題還是離不開敦煌,離不開現代石窟。

  常嘉煌告訴我,他鑿這個石窟,就是要用古老的載體把現在的文明留給后代。

  常嘉煌的想法是在戈壁地底下形成一個新的生存和藝術空間。河床旁一塊高20米的斷垣斷壁,第一眼就被他瞄上了。常嘉煌清楚,從那時起,這里就已經是他命定的歸宿。

  常嘉煌認為:新的石窟壁畫創作是敦煌文化復興,是構筑世界文化的交流據點,是使人類的心靈更加寬廣的原點。很多人紛紛給我們家來信支持這件事情。

  2000年,常嘉煌的母親完成了她畢生最后一幅作品——藥師菩薩圖,同時她希望把唐代最精美的壁畫復原出來,這時候,這項工作已經持續了十多年,如今,所有的堅持,都需要常嘉煌自己扛下去。

  有人這樣評價敦煌現代石窟:這是自公元16世紀以來,敦煌石窟的蘇醒。這樣的評價應該是公允的。

  工人的鋼釬與榔頭,叮叮叮地一寸寸掘進。這樣的掘進,實際上是在開鑿人類心靈的深度,因而,這是稀有的,值得珍視的。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歷史,如何記錄時代,就意味著如何面對歷史。

  這也許就是常嘉煌和他的現代石窟留給我們的啟示(原標題:敦煌現代石窟 傳承千年文明的文化苦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07-2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