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省市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提上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工作之一。筆者認為,農村文化禮堂應成為集教育、娛樂、禮儀、民俗傳承于一體的農村公共空間,在建設中要重規劃、重內涵、重保障,凝聚村莊的精氣神。
三個必要性
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的必要性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偏重政治教育和政策宣傳,文化建設只注重娛樂、休閑,而對村民的道德教育有些忽略。建設文化禮堂有助于改變這一現狀。
二是傳統文化傳承弱化。農村青壯年人大批進城務工,農村文化缺少生機和活力。從前村里唱社戲、辦廟會、鬧社火,群眾勞動之余享受著文化的滋潤。如今,這些村落文化在農村得不到傳承,傳統民俗逐漸消亡,新的民俗卻沒有形成。建設農村文化禮堂將成為全村村民的精神向往和心靈依托。
三是精神情感壓力增大。農民群眾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鄉里鄰居間漸生陌生感,少串門,少交流,農民的思想情感無處宣泄,公共交流空間減少,鄰里間的友情、親情逐漸淡化。創建農村文化禮堂能使整個村莊的集體意識、鄰里關系得到改善。
凝聚精氣神
文化禮堂建設的關鍵在于把政府建設文化禮堂的外部推動力轉化為村民普遍的文化認同和內在需求,把文化禮堂從物質的外部形態轉化為村民觀念中的精神和情感要素,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禮堂建設中提升精氣神,使之真正成為“精神家園”。
要把握思想性,提升社會核心價值之“精華”。家庭、村莊和個人都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各個成員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才能產生凝聚力。在鄉村民俗、鄉風禮儀的傳承上,著力倡導寓教于樂;在活動的內容上要體現孝、誠、禮、實、仁、義等地域文化之要義。文化禮堂建設必須始終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思想引導、道德教化、禮儀培養和文化熏陶。發揮文化對人的精神撫慰作用和凝聚作用,筑牢農民群眾的精神支柱,從更高層面、更大范圍豐富和充實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要突現本土化,集聚文化禮堂之“人氣”。從設施層面說,農村大多比不上城市的先進,那么如何才能有“人氣”呢?農村雖設施簡陋,但和城市比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因而,我們在文化禮堂建設上要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做足農耕文化、傳統文化、鄉賢文化和禮儀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文章,整合這些散落于民間、存活在百姓記憶中的文化資源,成為農民群眾自我教育、健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教材。傳承地域文化,彰顯文化禮堂的生活化、本土化和內在化特質,避免文化禮堂建設的千篇一律。同時,聚人氣更需要強化管理,尊重群眾意愿,體現群眾主體地位。
要注重長效性,彰顯文化育人之“神韻”。首先,文化禮堂要有莊重的文化印記,包括規范元素和個性元素,發揮村民積極性、提升村民認同感。其次,要激發村民參與熱情,把政府的推動力轉化為村民的自覺行為。第三,要以村落文化傳承為契機,賦予民俗禮儀、節慶典禮等內容,傳承民俗文脈,提升村民素質。第四,要科學規劃,符合群眾意愿,要配置好設施設備,建立長效機制。
把握四個關系
要在布局上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在文化禮堂的布局上,首先要強化整體意識,整合村級文化資源,統籌規劃利用好村級文化資源,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實現村級文化資源布局從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文化場館功能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化,著力提高村級文化場所和設施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在統籌規劃的前提下,也要注重發揮好每個文化分中心的功能作用,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靈活多樣”的原則,盡可能合理利用好每一個活動場所、每一條文化長廊、每一件文化設施,提高村級文化場館和設施的使用效率,方便農民群眾參加活動。
要在功能定位上處理好“思想性”與“娛樂性”的關系。要進一步提升文化禮堂的功能與定位,把農村文化禮堂打造成傳播現代文明的新平臺、展示村莊形象的新窗口、傳承傳統文化的新載體、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農民文體活動的主陣地。在文化禮堂活動載體設計上,不能簡單停留在“求熱鬧、求娛樂”的層面上,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勢政策宣講、科學和法律知識普及、生產技能培訓等,積極構建農村新的教育引導體系。
要在建設路徑上處理好“標準化”與“特色化”的關系。在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過程中,各鄉鎮街道既要注重標準要求,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只有抓好主流文化與鄉土特色文化的融合,做好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結合,文化禮堂才能真正煥發魅力,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
要在工作任務上處理好“建設”與“管理”的關系。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積極培育文化骨干,真正發揮好農民群眾在文化禮堂建設和運行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提高文化禮堂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禮堂的長效投入機制、管理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等,確保農村文化禮堂持續發揮作用。 (原標題:讓農村文化禮堂凝聚村莊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