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已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查,2014年將正式啟動大運河申遺工作,大運河北京段也正式晉升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今后運河附近所有施工項目須向國家文物局報批。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6省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其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大運河最早開鑿時間為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首次在揚州開挖邗溝。而令中國人引為自豪與驕傲的是,距今2500年的大運河仍在發揮水運功能?梢姶筮\河申遺意義重大,既展示了世界上最古老人工運河的風采,更有利于這一跨越6省市的重大文物的保護。
中國現有世界遺產或申遺項目中,大運河的長度僅次于長城,但申遺區域和項目比長城多得多、復雜得多,包括河道、水質、閘門、橋梁等水工遺產,以及河流沿岸地理及自然風貌等,既涉及文物保護,也包含水質達標,環境治理等,申遺難度不小。而且,大運河申遺是一個系統“打包”工程,波及所有流域,而非某一段申遺。因此,大運河申遺保護需要6省市“一盤棋”,全面謀局,統籌安排。
大運河是流動文物,無論河道治理、水質達標,還是文保及沿河風光的修復,都不能各自為戰,需要統籌布局,有一個權威部門一統管理。筆者以為,可借鑒萊茵河管理模式,全長1390公里的萊茵河流經歐洲數國,為管好這條跨國河流,沿岸國專門成立萊茵河管理委員會,實行河長負責制,協調各方工作,治理河水污染,管理的相當出色,成為世界跨國水道管理典范。(尹衛國)(原標題:大運河申遺需要“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