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語境促使藝術以新的觀照方式前行,亞洲藝術如何遵循自己的發展邏輯確立國際姿態并尋找到新的生長點?為優化亞洲美術館的策展思路,尋找跨文化的公共空間,廣東美術館和中國美術館主辦的“亞洲美術策展人論壇”日前在廣東美術館舉行。來自亞洲各國美術館、藝術機構及部分歐美藝術博物館的近80位館長及資深策展人濟濟一堂,立足本土博物館、美術館的發展思路和策展意識,就亞洲藝術的未來抒寫展開多元的思想對話。
亞洲現代意義上的美術館、博物館于20世紀紛然而至,美術館多側重對現代視覺藝術的展示,博物館多側重對人類文化遺產的收藏,都以展覽的引入和輸出構建自己的文化理念,實現文化交流,也影響著藝術的未來。這也是當下探討博物館、美術館策展方略的意義所在。
從歷屆亞洲藝術展和各美術館近20年的展覽呈現中不難發現,亞洲意識一直為各類展覽所忽視。該如何看待亞洲視覺?各國策展人結合本國的策展實踐從“亞洲人看亞洲”到“歐美人看亞洲”到“世界看亞洲”給予了立體回應。亞洲策展者在反思,許多亞洲策展人策展的角度和立場是西方的,倡導亞洲美術館和藝術家超越身份的固有藩籬,重新認識亞洲藝術作品的重要性;也有人提出,展覽策劃要在西方“現代藝術”與其亞洲化的對比中提出亞洲觀點。歐美策展人在理性思考,如何從“更長的時間框架”和更廣的國際視野來想象亞洲藝術的當今與未來,他們呼吁打破“傳統的東方藝術”與“當代藝術”的二元對立,加大對亞洲藝術品的研究和收藏等。
該如何正視亞洲美術館策展現狀、優化策展新思路?與會者提出,亞洲策展人缺乏問題意識與主動性,常未從藝術本身出發,具體表現為類似三年展和雙年展的展覽資源多分散,主題多重復,內容顯單薄,學術性以及與觀眾的互動性差,更未能從國際視野推動美術館對國內外藝術的研究和系統化思考。面對世界“多維度”的藝術格局,與會者認為,對外,亞洲美術館應推出國際性、學術性和當代性的品牌展覽,并提出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價值主張;對內,應立足本土,加強對區域文化的研究傳承和對當下社會的關注及藝術表現。這都依托于美術館的文化自覺和對藏品的長期研究。
在美術館現有策展機制普遍存在的問題方面,與會者的觀點不謀而合:亞洲多數美術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機制,以對抗市場的干擾,策展人多處于游俠狀態,脫離于美術館。而在歐美,策展人大多既是美術館的研究者,也是美術館的規劃者。據歐美策展人介紹,他們不但要對本館館藏資源有系統研究,對館外藝術家個展的舉辦也要建立在對作品系統化的研究上,研究之久甚至達10年以上。此外,為避免美術館成為藝術家的商業宣傳平臺、消解美術館的文化性,舉辦個展的藝術家還需與館方簽訂5年內不得出售展覽作品的協議。而這正是許多亞洲美術館尚未建立的制度規范。制度疏漏以及一些美術館館長自身策展知識的匱乏,造成了學術展覽與商業展覽涇渭不明、藝術家個展進駐門檻低等亂象,這既不利于美術館的長遠發展,也容易使其陷入市場的泥潭。
館、藝互動,美術館更應與時俱進。有人強調藝術的當代性,也有人提出,美術館未來應將策展人與公眾的責任、與美術館的責任納入考量之中。還有人強調,美術館與當代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應從一味迎合市場轉向引導其不忘學術傳統、面對現實和當今思潮。這就要求美術館在定位上實現由藝術品的存放、展覽場所,到充滿生機的文化場所的轉變。尊重本地區藝術發展規律,以正確的姿態策動精彩紛呈的藝術,全球視域下的亞洲美術館,在尋找亞洲視覺的道路上,對亞洲藝術乃至世界當代藝術的健康發展,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原標題:如何看待亞洲視覺——“亞洲美術策展人論壇”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