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拉薩8月13日電(通訊員李鍵 記者尕瑪多吉)在幾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西藏考古事業60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目前,西藏已發現從舊石器時代至近現代時期的各類文物點4277處,以卡若遺址、古格石窟群、瓊結藏王陵等為標志的一系列石器遺址、墓葬遺址、巖畫、石窟等文物的發現,使西藏的文明史逐漸浮出水面。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開展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當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在那曲、定日、林芝、墨脫等地發現一批屬于石器時代的考古遺物、遺存,使西藏考古學正式登上中國考古的大舞臺。1961年,西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拉薩附近發現并清理了8座古墓葬,揭開西藏科學考古發掘工作的序幕。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李林輝介紹,西藏境內獲得的舊石器時代考古資料基本上是地面采集的石器標本,舊石器地點也只有8處;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發現較多,大約有150處,其中大部分是石器采集地點,少量為聚落遺址。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為卡若文化與曲貢文化的發掘與認定,卡若文化與黃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在文化內涵上有相似性,可能雙方有著共同的淵源,或者是互相影響的結果。它的發現將西藏的農耕文化確定在至少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吐蕃時期遺址和墓葬的大量發現,是西藏文物考古的另一重大成果。李林輝說,自1999年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鄉皮央村的薩松塘墓地被發現后,相繼在阿里、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發現了吐蕃時期的遺址4處、墓地近40處、墓葬約3000座。這些遺址和墓葬為揭開吐蕃文化之謎提供了科學可靠的途徑和線索。“廣布于西藏各地且文化內涵各異的早期文化遺址為研究西藏古代原始文化提供了可資探索的珍貴資料,隨著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建立起西藏考古文化譜系將成為可能,這些資料的發現不僅對研究西藏高原的社會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對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的人類文明及其人地關系等具有世界性學術研究價值的重大課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