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
近年來,關于什剎海、南鑼鼓巷等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如何保持歷史文化特色的問題,引起廣泛關注。一方面因為這些歷史街區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因為這些歷史街區位于北京傳統中軸線兩側,文化地位格外重要。
什剎海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北京歷史城區中軸線西側,是極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景區。早在13世紀這里就是北京城的重要發祥地,這片水面的存在,不僅決定了元大都城規劃建設中軸線、中心閣的具體位置及其延伸走向,而且影響了元大都城的整體平面布局。到明清兩代,什剎海以寧靜而優雅的環境、自然與人文的和諧著稱于世。
如今,在作為“酒吧聚集區”的什剎海,大量傳統建筑用于商業和餐飲業,成為各色酒吧、西餐廳和旅游商品的經營場所。特別是臨湖風景優美的區域,增建或改建大量酒吧設施,導致交通擁堵、湖岸景觀雜亂,往日當地民眾寧靜恬淡的傳統生活被打破。
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北京歷史城區中軸線東側,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與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在南鑼鼓巷東西兩側各排列8條胡同,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質最高、文化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居民區,也是最有老北京風情的區域。同時,這里是元明清幾個朝代的城市中心,見證了北京城的風云變幻。
如今過多的商業開發破壞了應有的原汁原味保護,也有悖于其價值特性和歷史定位。全長700多米的街巷兩側,商業店鋪一個緊挨一個,與日俱增的市場競爭,導致出現業態低端化的趨勢,同質化現象嚴重,文化創意品位不高。
為此,針對北京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特色保護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合理確定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定位。不應讓過度的商業氛圍浸染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特色,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優雅環境,影響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須延續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環境,遏制“破墻開洞式”商家店鋪的滋生蔓延,嚴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剛性底線,強化歷史文化街區業態的準入名錄。
二是抓緊開展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設計。這些歷史文化街區是古都北京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成的文化環境,通過有機聯系的胡同網絡,構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在現代城市趨于雷同、喪失個性的環境下更具價值。因此,應在制定并公布詳細規劃的基礎上,開展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設計,編制相關保護標準,完善規劃控制導則。
三是有效恢復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風貌。歷史文化街區的變遷,需要時間與文化的積淀,應格外珍惜每一處保留至今的胡同和四合院民居,它們歷經滄桑保留至今,實屬不易,是古都北京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應實現由“大拆大建”轉向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改造式的轉變,有效疏解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功能聚集和人口密度。
四是保護開放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街區是古都北京的文化標志,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保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相對于當代建筑,歷史建筑更加耐人尋味。因此,應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內傳統建筑的修繕力度,創造條件將更多文物古跡、名人故居對社會開放,這樣才能使來訪者更多地體味到北京獨特的胡同文化。
五是維護延續歷史文化街區的生活氛圍。歷史文化街區有豐富多彩的鄰里交往習俗和特色生活方式,蘊含著社會文化記憶的連續性,這些正是最本質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因此,不僅注重傳統建筑的保護,還應加強歷史環境、生活氛圍和生存智慧的維護。同時當地居民對于歷史街區同樣是重要的因素,不應提倡將原住居民大量遷離。
此外,單霽翔還建議抓住首都功能疏解契機加強歷史城區保護。要“進行積極保護,再創都城整體輝煌”,就必須調整北京歷史城區保護的戰略方向,扭轉單中心城市結構失衡的發展局面,遏制“攤大餅”式城市擴張,深刻理解保護北京文明古都的重大歷史使命,進一步明確首都功能內涵,提出整體保護的要求。同時,進一步強化城市文化特色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應有地位,對歷史城區的職能和空間格局做出更加明確的界定,以突出歷史城區的首都職能為重點,梳理保護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為積極保護歷史城區創造條件。
他還建議通過加強深入研究,增加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將北京62.5平方公里歷史城區內尚存整體保護價值的歷史街區,全部公布為歷史文化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