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納入蜀道申遺范圍的荔枝道、米倉道考古調查再度收獲新發現。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兩條古道達州境內的考古成果:分布在宣漢、大竹、達川、渠縣等區縣的6處唐宋摩崖造像,為荔枝道走向提供了新資料和佐證。其中,宣漢千佛巖摩崖造像為這次新發現。考古人員還透露,這些造像的風格和組合特征受到巴中地區石窟藝術的影響,說明在唐宋時期,米倉道和荔枝道這兩條南北走向的路線已經存在著橫向聯系。
6處造像都屬唐宋時期
史料記載,米倉道南沿線和荔枝道都通過達州境內。這兩條古代重要的交通線路如今還有哪些遺存可以證明?3月9日至16日,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調查了達州境內30余處文物點。省考古院工作人員表示,在古代,寺廟以及摩崖造像,往往都會修在主要交通干道附近。如果能發現唐代的寺廟遺址及造像,就可證明附近存在交通要道。
考察中,專家發現大竹縣千佛巖摩崖造像盡管沒有題記,但佛龕龕眉兩側雕刻的供養人,卻具有唐代的服飾特征,雕刻的馬也能斷定是唐代風格;而宣漢的唐家壩摩崖造像和浪洋寺摩崖造像,要么有題刻證明開鑿自唐代,要么具有鮮明的唐代石刻造像特征;至于達川區高觀音巖摩崖造像,雖然能看到的最早題記是北宋元祐年間,但其中的“十一面六臂觀音”,則具有明顯的晚唐風格。
風格佐證米倉道荔枝道存在聯系
考古人員還發現,渠縣梭羅碥等幾處摩崖造像的風格,與巴中地區的大規模造像相似。唐末,石刻藝術從中原沿金牛道傳入四川,并從米倉道傳到了巴中地區。此次在達州發現與巴中石刻造像風格相似的文物,便能說明唐代米倉道和荔枝道已經存在著橫向聯系。此外,梭羅碥發現的六臂觀音像在大足石刻中也有發現,而水月觀音像則在安岳有發現。史料記載,米倉道支線可以下達重慶,這些造像,也為米倉道的線路提供了新的資料證據。
讓考古人員欣喜的是,在5處造像之外,此次考察竟然在宣漢新發現了千佛巖摩崖造像。這龕造像由于建在一面陡壁最高處,保存完好。專家們在石刻旁發現了“天寶元年”的題記,而這也是與荔枝道通行時間最為接近的一處造像,為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了重要證據。
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認為,此次考古調查,為厘清荔枝道走向提供了佐證和新資料,對其走向也有望進一步明確細化。接下來,考古院將為配合蜀道申遺,組織專家挑選出代表性文化遺產作為申遺對象。
延伸閱讀
蜀道明清時期依舊繁榮
在唐宋摩崖造像之外,達州地區至今還保留了從唐宋至明清時期的古鎮、古橋、古驛道、牌坊及祠堂等文物。它們的存在,證明在米倉道、荔枝道的輻射下,當地曾經有過的繁盛。
通川區玉佛寺:建于清代,高度分別為44米和33米的大小雙塔,極為醒目。考古專家認為,44米高的這座石塔,是四川境內最高的仿木石質密檐式實力塔。
渠縣新流溪的石板橋:7米長的橋面,僅靠每塊4噸多重的石板鋪就。
通川區中山寺:甬道石壁的各種瑞獸雕刻,技法高妙,保存完好。
達川區大風高拱橋:拱高近30米,被專家們認為是四川境內已知的拱身最高的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