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縣小浦鎮方巖村位于“十里古銀杏長廊”的中部,這里古木參天,自然環境優美,保存著大量古村和古道遺跡。
近年來,方巖村遇到了一個難題:古道保護和現代化改造之間究竟該如何取舍?
走在方巖村煤山下一段長300米左右的蜿蜒古道上,53歲的村委會主任許建中打開了話匣子,“像這樣長長短短的古道,村里有不少。”腳下這條方巖古道是村里最長的一條,3月初剛剛修繕完畢。
許建中邊走邊介紹,方巖古道長約1.2公里,橫穿整個村莊,是當地村民出入的必經之路。現在村民都蓋起了新樓房、買了摩托車和小汽車,古道漸漸滿足不了這些交通工具的需要。前幾年,好幾條古道開始破了,有的還塌了,不少村民開始用水泥自行修補,慢慢地,途經村中的一段段古道,已經看不到昔日用石頭鋪就的模樣了。
“幾百年的古道會不會就消逝在自己手里?”許建中一想到這個問題就著急。2014年,方巖村開始鋪設農村污水管網,不得不在古道上鑿開一米多長的口子。他提著厚厚一疊村里古道的歷史資料,向小浦鎮政府和村委會提出了修復古道、保存方巖村歷史文化的建議。
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了村民和鎮里的支持。去年開始,許建中跟長興縣的專家們學規劃,一方面調整村里還沒有動工的農村污水管網工程,盡量減少對古道、古建筑的破壞;另一方面,重點討教如何修繕古道,并加以保護。
古道過去所砌的石頭,如今在周邊已經找不到了。許建中專門去福建泉州淘到了最貼近方巖村古道面貌的茅山石。解決了原材料的難題后,借助方巖村正在實施的農村生活污水工程,邊施工邊修復古道,“我們一邊‘五水共治’,一邊‘生態修復’,一舉兩得!”許建中說,利用治水這個契機,村里的面貌將會大不相同。
“方巖古道先暫定用茅山石修復300米,方便下一步調整。”許建中說,“修繕之后的古道,更加整潔更加寬敞,村民們出行也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