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臺州黃巖烏巖頭村,一條蜿蜒的溪流貫穿全村,岸涯上高大的樹木掩映著一片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清代古建筑群。很難想象,幾年前,這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村面臨沒落,全村只剩下八九位老人。從曾經的“空心村”到如今的畫家寫生地,烏巖頭村規劃發展的歷程是浙江對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一個生動寫照。
當片片青瓦、座座祠堂、悠悠古巷、道道臺門成為抹不去的鄉愁,當“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昔日美好記憶漸行漸遠,當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泥墻黛瓦的古建筑人去樓空并因年久失修漸成危房……為了守護可觸摸的“鄉愁”,浙江省全面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
2003年,浙江省在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建設時,就展開了對特色文化村落的保護開發工作。2012年出臺的《關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若干意見》規定:每年啟動260個村的保護利用,對省級重點村給予每村500萬元到700萬元補助和15畝建設用地指標支持。
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已先后啟動了1040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其中172個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868個為一般村,修復古建筑3000余幢、古道212公里,拆除與風貌沖突的違法建(構)筑物32萬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為了防止古村落保護利用過程中旅游過熱、商業味過濃的誤區,在具體實踐中,浙江將歷史文化村落分為“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和“民俗風情村落”3種類型,因地制宜予以保護利用,從而確保古村落“看見物、看見人、看見生活”。
地處永寧江景觀帶上游的北洋鎮潮濟村,在歷史上一度是黃巖縣西部的水路重鎮和重要商埠。2013年,該村被列入浙江首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名單。如今,這里已成為“活著”的人居環境。
啟動保護后,潮濟村本著修舊如舊、建新如古的理念,改造和修繕了老街立面等歷史遺存資源,同時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成效初顯。走上潮濟古街,60歲的蔡莫杰重拾手藝,賣起了棕棚床;屠文君開了家叫“老屠油漆”的店,還有烏飯麻糍、彈棉花、刻字等特色店鋪沿街而設,同時又配套了書法、美術、攝影等多個創作室,古村落文化與現代商貿在這里互動發展。
“利用歷史文化內涵和地方傳統特色,發展休閑旅游,從而帶動旅游紀念品、當地特色農副產品、農家樂餐飲、民宿等一系列衍生產業發展,在保護利用中不斷培育村落產業經濟活力,這是浙江推進古村落再生的重要經驗。”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貴慶如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