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湖南記者 張 玲 通訊員 王驍金龍
5月25日至26日,2017年湖南省非遺工作會議暨業務培訓會議在長沙召開。湖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禹新榮指出,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如何探索走出一條符合湖南實際的非遺保護之路,傳承優秀湖湘文化,讓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是當下的時代課題。
會議提出,2017年湖南將堅持以能力建設為核心,鞏固搶救保護成果,不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促進非遺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夯實非遺保護傳承基礎
2016年,湖南出臺了《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明確了各級政府要將非遺保護、保存工作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此外,非遺工作還寫進了湖南省黨代會、省政府工作報告和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重大文件。全省各地的非遺相關立法也有所突破。湖南省非遺工作會議號召各地文化主管部門深入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湖南省頒發的《實施辦法》,不斷提高非遺傳承保護的針對性和法治水平。
2016年湖南省級以上非遺保護資金達到9408萬元,同比增長4938萬元,增長近110%。在繼續爭取加大對非遺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基礎上,湖南還將進一步規范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使用。
集信息存儲、資源查詢、各類申報、行政管理、督察督辦、宣傳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目前也在加緊建設當中。該平臺將解決當下非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全省情況難以掌握、信息更新相對滯后、大量數據無法利用、申報工作質效不高等問題,提高全省非遺管理信息化水平。
構建非遺保護立體格局
2016年10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名錄的通知》正式下發,湖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總量達到了324個。
湖南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正穩步推進。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生態保護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與建設工作也在加緊進行,目前已成立了專家評審會,完成了對通道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7個較成熟地區的答辯和實地考察。今年,湖南將在全省評選1至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帆表示,為實現對非遺項目的精確管理,湖南將根據不同類別項目的特點和需求,探索針對性的保護政策和工作方案。全省以3年到4年為一個周期,對非遺項目開展分類保護,今年下半年重點研究制定支持非遺表演藝術類項目傳承發展的政策措施。
為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教育培訓,2016年湖南省分批組織了28名優秀非遺傳承人赴中央美院等國內一流大學研修,并指導湖南工藝美術學院開辦了4期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普及培訓班,內容涉及湘繡、侗錦織造技藝、瑤錦織造技藝、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等領域,共培訓240名傳承人。2017年,湖南將出臺《湖南省代表性傳承人考核管理辦法》,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保護傳承體系,并計劃通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懷化學院培養傳承人150人次以上。
張帆介紹,堅持群眾導向,創新活動形式,2016年湖南結合重大節慶和活動,舉辦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精品活動。今年湖南將努力當好湘、鄂、贛、皖四省非遺聯展東道主,舉辦好“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支持各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民俗、節日慶典相結合,開展有區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活動,并積極建立海外“湖南非遺文化之窗”,加快湖南非遺走出去的步伐。
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禹新榮在全省非遺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振興傳統工藝方面,湖南要加快培育“四個一批”,即培育一批傳統工藝振興項目、一批非遺生產性保護平臺、一批非遺旅游線路和一批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基地。
去年,湖南省與北京木真了時裝有限公司在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設立了工作站,將非遺傳承、文化創意、現代設計和精準扶貧協同發展,創立了“一善荷音”品牌,在北京時裝周、溫哥華時裝周上大放異彩,為文化精準扶貧探索了成功之路。今年起,湖南將逐步探索建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以創意為手段,以激活非遺的生命力為宗旨,促進非遺元素與當代的消費需求、工業設計、時尚創意等有機結合,促進非遺主動對接新型業態,推動非遺與“互聯網+”、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行業跨界融合發展。
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教育方面,湖南通過戲劇動漫進校園這一形式,將傳統戲劇中的經典折子戲以動漫的形式呈現,迅速抓住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點,把直接面向班級授課的“大課堂”和專培師資的“小課堂”相結合,讓青少年覺得遙遠陌生難以企及的傳統戲劇與他們的學習生活融為一體。
湖南省非遺工作會議還提出,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方針,注重非遺資源研究、整理、發掘,大力發展非遺文創產業。目前湖南省正在省博物館、省圖書館、省少兒圖書館3家單位試點,探索建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收入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計劃創建一批非遺創意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和文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