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始于遠古,形成于春秋戰國,普及于西漢。“重陽節”作為一種文化在我國源淵流長。它語出《易經》,月日均為陽爻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九月九日, 四民并籍野宴飲。”這是重陽節民間活動的最早記載,也是古南陽一帶重陽節活動的確鑿記載。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時宮中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豫陜交界 的重陽鄉一帶,民間傳說她當時自身難保,卻心系百姓,忠于朝廷,寄宿重陽寺,施醫舍藥,救助災民,懲惡揚善,尊老愛老,并將重陽節從宮中引入民間,“重陽節”自此在民間迅速普及開來。
重陽節主要有登高、插茱萸、賞菊、飲酒、吃重糕、對奕等活動,在全球華人及受漢文化啟蒙的其它地區影響很大,是深受他們喜愛和推崇的節俗活動。1989年國務院正式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2006年國務院又將其確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重陽人民正積極弘揚重陽文化,努力使這里成為全 國尊老愛老、孝敬老人的最佳典范,成為文人騷客閑暇健身游玩、賞菊對奕的最佳圣地,成為全國人民體驗重陽節實地實景實物活動的最佳場所。
為著力打造“重陽文化之鄉”品牌,西峽已對開發重陽文化作了詳細規劃,將修復重陽寺、登高臺,建設佛爺山重陽文化主題廣場。開發建設云彩山重陽文化、菊花山菊花文化等旅游景點,開發重陽糕、茱萸囊、菊花枕、菊花酒等重陽節旅游產品,舉辦重陽文化節,把重陽文化打造成西峽文化旅游產業的龍頭。
2010年今年7月17日至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教授到西峽實地考察論證,一致認為西峽重陽文化歷史悠久,典籍記載翔實,遺址遺存眾多,民俗文化厚重,論定西峽是重陽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今年重陽文化節,中國民協向西峽縣頒發了“中國重陽文化之鄉”的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