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越調又稱“南陽大越調”,是河南越調上路調和下路調兩個流派之一,屬下路調。鄧州越調歷史悠久,記載始于南宋,定型于明嘉靖年間,盛行清代。唱腔早期為曲牌連綴體,現演變為板腔體。傳統的(慢板)除三腔之外,均以假聲“起腔”(花腔),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以花腔點綴,高亢明亮,長于表現哀怒、悲憤情緒,素有“苦越調”之稱。其獨特的風格,豐富的表現力,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主要伴奏樂器以象鼻四弦為主,輔以月琴、三弦、軟弓二嗡(形同京胡),伴奏音樂為笛牌。
鄧州越調有傳統劇目369個,代表劇目有《大保國》、《三哭殿》、《游四門》、《蘆花蕩》、《長板坡》等袍帶戲54個。主要表現形式為著裝、化妝、唱念、做打,表演力求真實,并吸收了京劇起霸、趟馬、水袖、扇子等表演手法。
鄧州越調2009年已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鄧州市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的保護理念,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傳承和管理工作。同時抽調得力人員,組成專業班子,全力以赴申報國家級“非遺”,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申遺工作獲得圓滿成功。
鄧州越調作為全國現存的稀有劇種,在民間有著其它劇種不可替代的感染影響力,其藝術價值和保護價值極高,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對它的傳承和發揚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記者 李志平 通訊員 朱可錚【原標題:鄧州越調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