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與代書的故事
2013/6/28 10:44: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楊東生,祖居內鄉赤眉以北蚌峪小村,家道貧寒,幼讀孔孟,聰穎過人,懷才不遇。自中了黌門秀才,便立志不在功名仕途上進取。由蚌峪遷至內鄉北大街,做了一名代書,為百姓申冤訴苦,排憂解難。凡來找他寫呈子(狀紙)的,富有的,大索銀錢;貧窮者,分文不取。由于他寫的呈子懲惡揚善,奇巧難辯,百姓稱快,邪惡膽寒,世人送他個渾號:“鐵筆銅豌豆”?v然是官府豪強對他這個咬不爛、嚼不碎的“銅豌豆”無可奈何。
章炳燾上任內鄉,他便細心觀察,當他見章炳濤宴賓募銀,賣匾修衙,心里暗贊,深信章大人是位有膽有識之士。所以,盡管自己杯水車薪,家徒四壁,還是領先響應,捐銀十兩,迫從豪紳就范。但是,在祭孔廟一事上,章炳濤目空四海,辱罵斯文,他又感到此人年少氣傲,不可一世,所以他點了《打面缸》一戲,消其稚氣,磨其棱角。并又在放告之日,唆使游民無業者游戲公堂,是其領悟,內鄉雖小,不可小噓也!
“楊代書在家嗎?”楊東生辯童聽聲,知是衙門陳師爺,忙起身相迎,見陳師爺身后還跟著一位青衣小帽,剛上任的內鄉縣令章炳濤,慌忙以禮相待。獻茶已畢,章炳濤首先發話:“楊年兄,卑職到任內鄉,已聞年兄士名,募捐一事,足見你我肝膽相照,然而,章某學識淺薄,處事魯莽,還望楊年兄不吝賜教,以不負圣恩民望”。楊東生笑道:“哪里哪里,楊某一介寒儒,豈敢指教父母官,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大人謙恭待人,禮賢下士,東生不敢不以肺腑相交。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這是世俗一般道理,然要真正做到:施政順天理,斷案秉國法,行事合人情,這就難了。大堂賣匾,募捐修衙,大人給人以剛正之氣,孔廟點戲,大人又使人有清高之感。剛之有余,柔之不足,身為父母,雖有憂國憂民之心,難履治世理家之才也!以德化民民自順,以法治世盜自畏,心底無私邪難侵。大人兩榜進士,學識淵博,東生還不過是鸚鵡學舌而已,望大人諒之”。
“聽君一席話,立我平生業”,章炳濤一邊贊嘆,一邊懇請楊東生進衙共事,楊東生推辭道:“東生才學疏淺,只可布衣寒食,鐵硯磨穿,平生無所愿也,還望大人憐之”。“自知庭院牡丹貴,難得荒嶺野草香”。章炳濤長嘆短吁,告辭歸衙。
從此,章炳濤平易待人,潛心修改,不時楊宅就教,在任九載,頗有功績,為民稱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