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頭懲治大奸商的故事
2014/4/4 11:20: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道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41年的六月十一日中午,內鄉縣令熊廷基吃過午飯剛剛躺下睡午覺,就被衙役喊醒了:“不好了,縣太爺,夏館的老百姓又來告狀了。”
“又是為了賣糧食的事兒吧?真是難辦。”熊廷基邊說便起身來到大堂,只見十幾個老百姓跪在那里,旁邊放著幾袋糧食。
熊廷基坐到大堂上,問道,“你們可是為了賣糧食的事兒吧。”
正是!”幾個中年漢子你看我我看你,心里想,這個縣太爺真是神了。
原來,眼下正是小麥收獲的季節,老百姓都把剛剛打下來的麥子運到市場上賣。那個時間,市場交易糧食,都是以升斗計量的,不稱斤兩。什么是斗呢?就是口大底小四個面的椎體,有半升、1升、3升、5升等不同大小,在進行糧食交易時,把糧食倒進斗里,用手一抹平,就知道有多重,簡單好操作。
任何事情都有其弊端,由于斗不是人做的,所以就難免有誤差,可恨的是那些糧食經紀、斗把子,往往借交易之機徇私舞弊,同是一把斗,如果在里面做夾層,收糧時把夾層去掉,能多量二三斤,出糧時把夾層安上又能少量二三斤,或者干脆用大斗收糧,用小斗賣糧,這樣一多一少,斗把子從中得利,以飽私囊,而老百姓呢,因為家里窮,根本買不起斗,就只有敢怒不敢言眼睜睜地看著被宰割了。眼下正是小麥子交易的旺季,所以不斷的有百姓為交易不公到縣衙告狀。
讓熊廷基頭疼的是,證據不好抓呀,官府去了,斗把子就公平交易了,再個,也沒有統一的斗,究竟以誰的斗為標準呢?
熊廷基正在郁悶,師爺招手示意退堂,他們打發了告狀人,來到夫子院,二人合計起來。師爺說:“這段時間告狀的人很多,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咱們為何不造一個標準的斗,誰有爭議了就來這里量量,或者就來這里交易,誰是奸商不就顯而易見了?”
“哼,好主意!”連聲叫好,“這不好辦,讓木匠做一個不就得了?”
“還不行,用木板做的一來容易變形,二來容易破,咱們就用石頭做。”
“好,好,好!”熊廷基當即把市場上做稱的老把式胡德和石匠王富喊來,把用意說明后,令胡德三天之內監督石匠做出一個標準石斗。
縣太爺的命令不可違,三天過后也就是6月14日,一個石斗抬進了縣衙,該斗重達數百斤,全長94厘米,寬57厘米,正面的右下面有一直徑約5厘米的圓孔,為糧食出口,整個石斗的地方精致而且功能齊全。熊廷基、師爺和胡德經過反復測量,認定這個石斗能容小麥59斤。
為了顯示衙門的威嚴,倡導公平交易,警示奸商,熊廷基又命令石匠在石斗左側鑿上銘文40字:“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行內生斗不足者,除稟官究責外,罰錢一千文。行頭胡德校準行斗,永以為式。”
熊廷基把石斗立于糧行,凡交易雙方發生爭執到官論理時,將糧倒入石斗擋平,是否有弊即刻顯現。從此以后,內鄉的糧行再也沒有缺斤少兩坑害百姓的事件了。
這個石斗一直用到了解放前。如今,這個石斗仍然靜靜地躺在內鄉縣衙戶房里,這個全國罕見、及其珍貴的糧行石斗,訴說這歷史的滄桑,見證著文明的進步。作者:趙麗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