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黃牛是全國五大良種黃牛之一,其特征主要體現在:體軀高大,力強持久,肉質細,香味濃,大理石花紋明顯,皮質優(yōu)良。南陽黃牛毛色分黃、紅、草白三種,黃色為主,而且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適應性能俱佳。
南陽黃牛之所以盛產于南陽盆地,并成為全國五大優(yōu)良黃牛品種之一,既得益于南陽盆地唐、白河流域特有的生態(tài)區(qū)位和自然資源的先天優(yōu)勢,同時也與南陽人民千百年來的辛勤培育密不可分。
南陽黃牛是我國著名的優(yōu)良地方黃牛品種,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白河流域的廣大平原地區(qū),以南陽市郊區(qū)、唐河、鄧州、新野、鎮(zhèn)平、社旗、方城等八個縣、市為主要產區(qū)。除南陽盆地幾個平原縣、市外,周口、許昌、駐馬店、漯河等地區(qū)分布也較多。目前,全省約有南陽黃牛200多萬頭。
南陽黃牛屬大型役肉兼用品種。體格高大,肌肉發(fā)達,結構緊湊,皮薄毛細,行動迅速,鼻頸寬,口大方正,肩部寬厚,胸骨突出,肋間緊密,背腰平直,薦尾略高,尾巴較細。四肢端正,筋腱明顯,蹄質堅實。牛頭部雄壯方正,額微凹,頸短厚稍呈方形,頸側多有皺襞,肩峰隆起8~9厘米,肩胛斜長,前軀比較發(fā)達;睪丸對稱。母牛頭清秀,較窄長,頸薄呈水平狀,長短適中,一般中后軀發(fā)育較好。但部分牛存在胸部深度不夠,尻部較斜和乳房發(fā)育較差的缺點。
南陽黃牛的毛色有黃、紅、草白三種,以深淺不等的黃色為最多,占80%。紅色、草白色較少。一般牛的面部、腹下和四肢下部毛色較淺,鼻頸多為肉紅色,其中部分帶有黑點,鼻粘膜多數為淺紅色。蹄殼以黃蠟色,琥珀色帶血筋者為多。公牛角基較粗,以蘿卜頭角和扁擔角為主;母牛角較細、短,多為細角、扒角、疙瘩角。公牛最大體重可達1000公斤以上。
南陽農民歷來有養(yǎng)牛習慣。遠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了舍飼、圈養(yǎng)階段。生于斯長于斯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于養(yǎng)牛,在他大半生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陽城西麒麟崗養(yǎng)牛成為他謀生的主要手段。明清時代,南陽黃牛已遍布于唐、白河流域。悠久的養(yǎng)牛歷史,孕育了南陽盆地千家萬戶養(yǎng)牛的民風;南陽農民普遍具有養(yǎng)牛習慣和技能。
建國初期,國家有關部門在南陽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黃牛繁育專門機構,開展對南陽黃牛的系統(tǒng)選育。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陽率先在國內推廣普及牛的冷配技術,實現了黃牛育種史上的一次歷史性跨越。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制訂并頒布實施南陽牛國家標準,同時把品系繁育技術應用于南陽黃牛育種工作中。上世紀九十年代,科技人員首次把胚胎移植技術引入南陽黃牛育種工作中,又明確提出了把南陽黃牛培育成為我國一個專門肉牛品種的目標,以填補我國肉牛品種的空白。該項目相繼被列入國家“948”項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998年,南陽黃牛被國家農業(yè)部首批列入國家畜禽品種保護名錄,2002年又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總局原產地標記域名注冊。
悠久的黃牛養(yǎng)殖歷史,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幾十年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標準化建設,有力促進了南陽黃牛的育種,南陽黃牛品質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的南陽黃牛,數量多,品質優(yōu),分布廣,已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認同、在國內外市場叫得響的一個優(yōu)秀地方品牌,是南陽人民寶貴的資源財富。
Nanyang Cattle
Nanyang cattle is one of the five big thoroughbred cattle in China, which thanks to superior natural ecological and resources advantages in Nanyang Bason as well as local people's industrious cultivation. I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having tall body, lasting power, fine and smooth meet, fragrant smell, obvious marbling and high-quality skin. Nanyang cattle have three colors: yellow, red and grass-white, among which yellow is common color. Furthermore, it has good quality in drought performance, meet performance and adap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