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與“八百五”
2014/6/24 11:21: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周末應邀與朋友小聚,為了表示對這次聚會的重視與真誠,朋友拿出了家藏的美酒,還特意說明,這是好酒,一瓶八百五!
八百五,這似曾相識的數字,立即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那是20世紀70年代生產隊時的事情。“八百五”是一頭牛。在那個時代,耕牛是農村主要的生產工具。當時生產隊里有100多口人、100多畝地,10多頭耕牛。一年兩季耕種犁耙,甚至貨物運輸,就全靠耕牛啦。那時農村的孩子坐上牛車的感覺,不亞于今天的孩子坐大奔、乘高鐵。
有一年,生產隊新買了一頭耕牛。那是一頭與眾不同的牛——原來的牛都是本地的普通品種,個頭矮小、毛色黃白、牛角短,干起活來力氣不夠大——新買回的這頭牛是我國五大良種黃牛之一的南陽黃牛。
南陽黃牛身材高大,體格健壯,通身毛色紅黃锃亮,似乎比本地牛要高出三分之一。當然這頭牛的價錢也不一般,整整花了八百五十元!這與本地牛的價錢相比,確實是大大創出了新高。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稱呼它為“八百五”。
“八百五”不負眾望,干起活來真是一個頂倆。通常是兩頭牛拉一套犁,而它是單獨拉犁;拉車時也是這樣,跑得飛快。隊里凡有重活緊活累活,都是派它去,所以人們都很喜歡它,也很疼愛它。生產隊里對它也格外重視,生產隊長親自飼養,而且,每年正月十六中午,還要給它喂一頓餃子。“打一千罵一萬,正月十六吃頓飯。”這是豫西山區民間對耕牛敬仰崇拜、報答一年辛苦勞作的古老風俗。
“八百五”給生產隊干了五年活,后來出事了。那年秋季的一天,雨過天晴,牛倌們到后山上集體放牛。牛兒們在山上呼吸著新鮮空氣,盡情地啃食著青草。“八百五”走得太靠懸崖,雨后山石松動,它不小心從山崖上滑落到谷底,當場就摔死了。
生產隊長聞訊趕來,發現“八百五”已經沒救了,一個大男人竟號啕大哭起來。他捶胸頓足地邊哭邊說,一個勁地責怪自己沒有照顧好“八百五”,是自己對不起“八百五”!
村民們都趕來了,扶起生產隊長,自覺地排成幾排,恭恭敬敬地為這頭牛鞠了三個躬,算是對他的一種紀念和哀思。
一瓶酒,八百五;一頭牛,八百五。時光匆匆,幾十年過去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耕牛早已被拖拉機、推土機、收割機、汽車等農業機械替代,光榮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今天的八百五,與那時的“八百五”,也早已不是一個同日而語的概念。但這僅僅是數字上的巧合嗎?
當我在聚會上講了“八百五”的故事后,朋友們無不為之動容。大家在反思、在討論:環境變了,但人的感情不能變;時代變化了,但作風不能變。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吃吃喝喝決不是小事。我希望,當你再遇到八百五的時候,想一想“八百五”。
(原標題:八百五與“八百五”)作者:金鵬華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4-06-23)